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5.10.1水中的动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5.10.1水中的动物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7 18: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水中的动物
年级学科 七年级生物学 教材版本 苏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中的第10章《水中的生物》第一节《水中的动物》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认识多种多样的水生动物为引入,向学生介绍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然后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以小组形式向全班介绍一种水中的动物。接着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本节课活动多样,其中“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是本节的重难点。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等。对于本节难点,我将插入大量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广泛的开发学生资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和观看视频,说出水中动物的种类及其代表性动物;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概述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课前查阅资料,收集归纳各类水中动物的习性特征,提高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尝试设计实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水生动物资源,形成保护水中动物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重在课前小组学习以及课堂观察实验,因此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不是很高。由于本节实验活动较多,我校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课程充满极大的兴趣。此次的课前合作学习要求每位成员参与查阅资料,因此对部分自觉性差,总结能力较弱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要有效的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完成任务。课堂实验探究涉及到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便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此也采用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相互帮助,从而共同完成学习内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引入同学们,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观看了视频,同学们能说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认真观看视频; 说出本节课题“水中的动物” 多媒体播放视频,形象生动的引入本节内容,使学生对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产生浓厚兴趣;
(二)认识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1.预习成果展示: 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小组任务,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水中动物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哪个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成果? 2.水中动物的种类 通过视频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认识了许多种水中的动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内容,认识水中的动物种类,并找出每种动物的代表动物,进行连线。 小组自带照片、图画、模型等材料,上讲台进行介绍,说明某一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连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修改; 预习成果的展示,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利用学生资源,相互学习; 让学生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信息化与生物学科的融合;
(三)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1.引入: 水中的动物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也最常见的是那一类群呢? 鱼类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它们都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呢?2. 认识鲫鱼的外形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图片,观察鲫鱼的外形,认识鲫鱼的外形结构,并将各结构名称标注在学案的相应位置; 3.观察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外形特征 认识了外形,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讨论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外形特征,并完成学案中“观察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外形特征”。 提示:同学们可以从“体色、题型、体表”三方面进行观察; (学案内容:(1)鲫鱼的体色有何特征?想一想,这种体色与水生环境有什么关系?(2)鲫鱼的身体呈什么形态?想一想,这种体形与鲫鱼在水中运动有什么关系?(3)看一看,摸一摸鲫鱼体表,想一想体表有什么特点?这与鲫鱼在水中运动有什么关系? 4.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 除了上述外形特征,鱼类还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 提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针对探究内容,提出问题:鲫鱼还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探究实验的设计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整个设计过程,教师作出引导) 强调:以保护动物为前提。 利用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选取现象明显的三组拍摄现象并利用交互式电子软件进行展示) 根据实验现象,同学们得出了什么结论?5.总结: 下面,我们将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做出总结。 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中的总结内容。 根据生活经验,说出重要类群——鱼类; 认真观察鲫鱼的外形,在图中标注各外形结构名称:腮盖、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侧线、鳞片; 一名学生利用白板中的图片进行讲解; 小组合作,观察并讨论,说出鲫鱼的特征: 体色——背深腹浅,这是一种保护色; 体形——梭形(流线型、纺锤形、菱形),减少水的阻力; 体表——有粘液,减小阻力; 三个小组分别进行展示;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初步猜测鱼鳃、鱼鳍、以及侧线的功能; 说出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五部分。根据教师指导: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鲫鱼在水中运动靠的是鱼鳍、呼吸靠的是腮、感知水流方向靠的是侧线;说出设计原则——单一变量、对照,并设计实验; 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鲫鱼在水中运动靠的是鱼鳍;鲫鱼在水中呼吸靠的是腮;鲫鱼在水中感知水流方向靠的是侧线。学生举手回答白板中的表格内容; 每位同学认真完成总结。 外形的观察利用到了鲫鱼实物、课本内容、多媒体图片等多种课程资源,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案导学,学生根据学案的问题和提示,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合作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小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训练科学思维能力 ; 利用智能设备拍摄学生活动,并实时上传到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将实验现象直观的展现给每一位学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融合;
(四)小结本节内容就进行到这里。通过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回顾本节内容,说出水中动物的种类、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让学生自己发言: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这种小结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容展示,帮助学生总结、反思,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还能高效的利用学生资源,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五、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10.1 水中的动物一、水中动物的分类二、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特征

感觉

体色

运动

鱼鳍

粘液

侧线

梭形

背深
腹浅

呼吸

体形

体表

鱼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