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44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44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7 18:11:14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 44 中学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检测
语文试卷 2020.5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名 考生务必阅读考生须知
考生须知:
1.请打印试卷和答题纸。2.选择题先写在答题纸上,再作答在小管家的答题卡上。
3.答题纸共 4页。答题纸上的主观题请先用扫描全能王拍照,再上传小管家。
4.拍照时务必清楚,每张照片要带有姓名、学号。
5. 本试卷共 11页。考试时间 8:00—10:30。150分钟。请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和上
传.

Ⅰ卷(50 分)
一、课内古文考查(单选题 29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贰.(èr)臣 千乘. (shèng) 之国 愿为小相.(xiàng) 哂.(shěn)之
B.胡龁.(hé) 觳.(hú)觫.(shù) 褊.(piān)小 舍瑟.(sè)而作
C.饥馑.(jǐn) 以俟.(sì)君子 刀俎.(zǔ) 善.(shàn)刀藏之 班
级 D.铿.(kēng)尔 怵.(chù)然 冠.(guàn) 者五六人 三子者之撰.(zhuàn)

2.下列句子中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技盖至此乎 是罔民也
B.莫春者 距关,勿内诸侯
C.比及三年 拔剑起舞
D.毋吾以也 鼓瑟希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号 A.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如或知.尔 知:了解
B.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 若不阙.秦 阙:使秦受损
C.族庖月更.刀 更:更换 发.政施仁 发:发布
D.申.之以孝悌 申:申请 若.入前为寿 若:如果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吾与.点也 与:赞成
B.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戮.力.攻秦 戮力:杀戮
C.又欲肆其西封. 封:封地 彼节者有间. 间:空隙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使……生病 方.千里者九 方:正当

1 / 11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6.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
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8.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树之以.桑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风.乎舞雩,咏而归 D.范曾数目.项王

1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大王来何操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比及三年 比:比较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12.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
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
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
种毫不谦让的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
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
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2 / 11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
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
子。

1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史记》分“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作者司马迁,西汉人。

1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张良出,要项伯
C.失其所与,不知 D.砉然向然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 (驻扎军队)
B.何厌.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18.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闻庖丁言,得养生焉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动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你,代词)
B.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动词)
3 / 11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动词)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动词)
不辞.辛苦(推卸,动词)
D. 越国以鄙.远(卑鄙,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

20.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百姓之不见保
A.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
B.然则一羽之不举 未之有也
C.唯命是从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2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
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
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对晋丝毫没放
在心上,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衅.(xìn)钟 舞雩.(y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è)知之
B.供. (ɡōnɡ) 养 便.嬖.(biàn bì) 赴诉.(sù) 弃甲曳. (yè) 兵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赡. (zhān) 养 衣. (yì) 帛 庠. (xiánɡ) 序 孝悌.(tì)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D.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

4 / 11

25.下列句中翻译和解释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谦让
——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谦让。
B.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尽。
——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及:推及、推广。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
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援。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26.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是乃仁术也

27.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于是。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辟:开辟,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28.通假字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通“彩”,“色彩”。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违背。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 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不是通假字,忧愁的样子。

29.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若是其.甚与 其.若是,孰能御之
C.盖.亦反其本矣!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然后驱而之.善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 30、31题。(共 21分)
《论语·侍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态
度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
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 / 11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0.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
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31.默写(15分)(请直接作答在答题纸上)
(1).方六七十,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
(2). ,三十而立, ,……
(3).非曰能之,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焉。
(4). ,不亦君子乎?
(5).何伤乎? !
(6).子曰:“其恕乎! , 。”
(7).莫春者,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风乎舞雩, 。
(8).夫仁者, , 。能近取譬……

Ⅱ卷(50 分)
三、本大题共 3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32-34题。
七里濑

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

既秉上皇 心,岂屑末代诮。
④ ⑤
目睹严子濑 ,想属任公钓 。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注释:①谢灵运:南朝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诮,自京都赴任永嘉, 途经富春江畔七里濑
时所作。②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学。④上皇:伏羲氏。“秉上皇心”,意
指秉持着上古时代人生活简单、恬淡少欲的想法。④严子濑: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处。⑤任公
钓:《庄子?外物》有寓言说,任公子以五十头键牛为饵,钓于东海,一年后才钓得大鱼。

6 / 11

3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逝湍”与“奔峭”,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的状态,江岸陡峭的样貌。
B.“潺湲”“沃若”“叫啸”等,词语中两个字的韵母发音相近,读来富有音韵美。
C.作者追慕古代先贤,希望领悟到精微玄妙的道理,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
D.“遭物”二字承上启下,诗歌由此从叙事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结构圆融自然。

33.“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一句,景物描写远近相谐,带给人一种立体、旷远的空间
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断句》)
B.十里青山远,湖平路带沙。(仲殊《南柯子?忆旧》)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D.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4.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四.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6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35-39 题。
【1】
五年时,某送别介卿 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
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
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于是黄生之里
【2】
人皆叹其善自致,而畏.且慕之。其大父 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
千里之外,犹朝夕待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
其喜殆.甚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
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
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
而子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
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人犹然,况衣
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況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
而望之,庶.乎其来视我也。
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
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
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
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
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
何如哉?
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
【3】
荦 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因.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
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
7 / 11

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ー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
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
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
3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亦骤.称之 骤:强烈
②而畏.且慕之 畏:敬服
③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 殆:大概
④虽其身去.介卿之侧 去:离开
⑤庶.乎其来视我也 庶:希望
⑥其步趋之节. 节:关键
⑦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 恨:遗憾
⑧因.介卿之教诲 因:通过
A.②⑤ B.①⑥ C.③④ D.⑦⑧
36.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安石 B.曾巩 C.黄生 D.众童子
3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生之能浸浸闻 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
B.而异其业之进 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C.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 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D.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 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
3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
39.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6分)

五、本大题共 6小题,共 7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0---45 题。
儿女
①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
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
月。这举动究竟出于什么旨意,本于什么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也不相信。其实旨
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赢得世故尘劳,作弄几
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8 / 11

②当时我独自回到上海,走进空寂的租寓,心中不免虚空起来。
③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间里的篮钵、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来寓居中
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尽行送给来帮我做短工的、邻近的小店里的儿子。只有四双破旧的
小孩子的鞋子(不知为什么缘故),我不送掉,拿来整齐地摆在自己的床下,而且后来看到
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无名的愉快。
④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我自
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
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所以我对
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
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 因为不
复含有那种加味了。
⑤回想过去四个月的悠闲宁静的独居生活,在我也颇觉得可恋,又可感谢。然而一旦
回到故乡的平屋里,被围在一群儿女的中间的时候,我又不禁自伤了。因为我那种生活,
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
的,残废的。
⑥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于——九岁的阿
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 坐在地上吃西瓜。夕
幕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
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
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
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em 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
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
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
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⑦于是我在心中默默地批.判.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
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
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
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入在吃
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
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
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
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⑧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布置着稿纸、信箧、笔
砚、墨水瓶、浆糊瓶、时表和茶盘等,不喜欢别人来任意移动,这是我独居时的惯癖。我
——我们大人——平常的恭止,总是谨慎,细心,端.详.,斯文。例如磨墨,放笔,倒茶
等,都小心从事,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因为我的手足的筋觉已经由
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
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
9 / 11

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
壶盖打碎在地板……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
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
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
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 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
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
的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
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
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⑨儿女对我的关系如何?我不曾预备到这世间来做父亲,故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觉得
非常奇怪。我与他们(现在)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
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
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
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所以朋友之
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朋,同类也。”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类的朋友,共为
大自然的儿女。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
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
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而狂进杯中之物,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我真不解
他们的心理。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
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
术同等的地位。
1928年夏作于石门湾平屋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
40.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批判:批驳否定 B. 悬念:惦记思念 C.端详:端庄安详 D.穷屈:拘谨屈从

4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更强的加味”指作者除了有对儿女们的关心与悬念,还有对普天下孩子们的童真
与天性的尊崇。
B. 第⑧段中,面对儿女们天真的行为,作者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不耐烦到欣赏,最
终到遗憾无奈。
C. 作者在记叙“吃西瓜”事件时,认为对于生活的表现,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比音乐
的、诗歌的肤浅。
D.这篇文章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宏旨精义,用语质朴自然,亲切率真,散发着恬淡
的人文情味。

42.第①段中写作者回忆送儿女回乡间的情形,画线句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5分)


43.结尾处作者说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在自己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说
的理由。(6分)
10 / 11



44.文中提到世人“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请从《红楼梦》贾政对待宝玉的相关言行中
举出一例,谈谈你对这种观念的看法。(6分)

Ⅲ卷(50 分)
45.作文(50分)
命题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一把小小的钥匙,能打开闭锁许多年的门扉;一支用完的笔芯,尘封着年少笃志向学
的热忱;一封家书小信,倾诉着别离时缱绻缠绵的深情;一双破旧的草鞋,带我们穿越历
史的烟尘,重新望见父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辛,如今当下呢?什么是你光阴的钥匙?……光
阴茬苒,让我们留一把光阴的钥匙,以待后来者重溯往昔鲜活、激荡的岁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留一把光阴的钥匙”为题,写一篇记叙
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11 / 11

期中考试(2019—2020高一下 5月)答案
Ⅰ卷
一课内古文单选题 29分,一题一分。
1B 觳觫 sù 褊小 biǎn
2C 盖:盍 罔:网;莫:暮 距:拒 内:纳; 以:已 希:稀
3D 申“告诫”;若:你 4A 撰:才能 封:疆界,边界 疾:恨 方:方圆
5B 介词 把;动词 止、用 A乎:于,比,在 C如果; D有的人
6A 你;的样子 7D 治理;③至于;④或者
8C 因为 AB都是介词,用,把 D连词,来
9B 形容词用作名词 ACD名词用作动词 10C 状语后置 余下宾语前置
11B 等到,及 12D 不是公西华,是冉求
【13】【答案】 B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14】【答案】D “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15】【答案】 A B项要—邀,C项知—智,D项向—响。
【16】【答案】 C C项“既”意为“已经”。
【17】【答案】 A 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如果没有”,D项“以
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18】【答案】 D A和 B 项意为“哪里、怎么”;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
与 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或者“啊”。
【19】【答案】B A 项中第二句“若”意为“如果”, C 项第一句“辞”意为“推
辞”,第三句“辞”意为“推托”。D项第二句中“鄙”意思是“把……当作边邑”。
【20】D【解析】 例句和 D项为被动句句,其它几项为宾语前置句。
【21】B【解析】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
烛之武的牢骚话。
【22】C【解析】 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
秦国的利益出发,对晋国放在心上,充分重视。
23.答案 C 解析 A项风乎舞雩“yú”“恶”读 wū, B项“便”读 pián, D项“赡”
读 shàn。
24.答案 A 解析 A项“固”①②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
B项“以”:①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②连词,同“而”。
C 项“于”: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②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
D项“而”:①连词,相当于“却”;②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
25.A 让:责备 26.B(主谓倒装) A否宾前 C 状后 D判断句
27.B(辟:放纵。侈,放荡,过渡。) 28.D(非通假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
1 / 4

样子。)
29.B B 语气副词,反问语气“难道”/假设语气,如果。(A做。C何不。D.动词,
到)
二.课内主观答题(6 分)
30.题【答案】 ①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1分)
【解析】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②【解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
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1分)
(曾皙提问有两个,您怎么看这三个的志向?为什么哂之?而孔子回答了笑的理由。然后
就接着说同样是治理国家,求和赤,却能谦虚有礼,并且才华本事不逊于子路。可子路却
表现的直率,不谦让(内容角度 2分)。(教育效果)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能揣摩学生
的心理和疑问,懂得教育心理,再进一步用反问句式促进学生对“为国以礼”的认识。2
分);
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不急于回答问题,等待学生的发问,鼓励学生
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循循善诱,耐心回答(教育效果 2分),曾皙问的“都是治理一个
国家,求和赤怎么就‘以礼’了呢,孔子一一给了回答,“以俟君子”“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足见其有礼谦虚(内容分析 2分))。
同学们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
31.默写(15分)
Ⅱ卷
三、本大题共 3小题,共 12分。(海淀期中 2020高三)诗歌,完成 32-34题。
32.(3分)C 33.(3分)D
34.(6分)答案要点:
被贬谪后,于羁旅途中的孤独感伤。对时光流逝的愁苦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
【评分标准】每点 2分(情感内容 1分,诗句分析 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 6分。
言之成理即可。

四、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6分。(海淀末考古文 2020高三)文言文,完成 35-39题。
35.(3分)B 36.(2分)C 37.(3分)A
38.(2分)参考译文:
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
晚间都能和他随意聊天一样。
【评分标准】其中“虽”“岁”“朝夕”“之”“语”,每错一处扣 0.5分;整句表达不通顺
扣 1分;2分扣完为止。
39.(6分)参考答案:
①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
②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他学有所成,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
胜过在堂前尽孝;
③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
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
2 / 4

④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⑤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内心感到惭愧,同时又获得了
砥砺前行的动力。
【评分标准】每点 2分,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 6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 5小题,共 22分。((海淀期中 2020高三)完成 40---44题。
40.(2分)A 41.(3分)B
42.(5分)答案示例:
作者回忆送儿女回乡间的情形,画线句将作者强硬的行为和儿女可爱天真的状态加以对
比,以自嘲的语气,表现出作者回忆这段往事时,内心充满了愧疚与自责。“小燕子似的一
群儿女”用比喻描绘儿女天真可爱的状态;“拖”“载”“送”“关”等一系列动词,状写自己
强制且近乎于粗暴的行为;“押送囚犯”语带夸张,语气越强烈,越表现出作者回忆时内心
的痛苦。
【评分标准】可以从比喻、夸张、对比、一组动词的使用、整散句结合、自嘲的语气等
角度展开赏析,其中赏析的角度 2分(选择两个角度即可),赏析的内容 3分。
43.(6分)参考答案
①孩子们有着未被世智尘劳所蒙蔽的最健全明慧的心眼,他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看到
事物的真相;
②孩子们还未受到种种现实的压迫,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
③作者能够跳脱出“父亲”的身份,从平等的视角看待孩子们。
【评分标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44.(6分)略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1分;结合作品内容举例恰当,2分;分析合理,3分。

Ⅲ卷作文,见范文。

附录:文言文译文
庆历五年,我在洪州送别王安石。黄生当时十四五岁,在船上来往穿梭于我和介卿之间,
看上去与别的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个时候,黄生在淮南跟随着王安石,王安石只说
黄生思维敏捷而且勤奋好学,从那个时候起,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凡是到王安石
府上拜访的人,回去之后,没有不喜欢黄生的为人处事的,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王安石给黄生的家人寄信,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在这个时候,黄生的同乡都为他善于自我
鞭策并达到某种境界而惊叹不已,佩服羡慕之至。黄生的祖父虽年岁已高,他的母亲虽然寡
居多年,他们听闻黄生学业精进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使黄生远在千里之外,却像是从早到晚
侍奉在他们身边一样。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
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一样。不仅如此,这样的欢喜程度大概和黄生从
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他们一早一晚间能和黄生随意聊天相比还要深。为什么呢?如果黄
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
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作为黄生的祖父和母亲,难道
不为之高兴欢喜吗?难道这不胜过每天侍奉在他们身边,早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吗。我
听到以后也非常高兴。
我自洪州回来以后,虽然自己离开了王安石,但我内心焦虑,饮食起居,无时无刻不感
觉依然在王安石左右。到了今天已经快三年了。但我昼夜不停地思念王安石,只要是向别人
打听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向奴婢仆人询问尚且如
3 / 4

此,更不用说向那些品行高洁的缙绅、士大夫询问了。更何况是与王安石朝夕相处,被教导
训诲且赞赏有加的黄生呢?因此我听到黄生回来的消息后,每天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殷切
地希望他能够来探望我。
有一天,黄生终于来了。我远观其仪表,行走的礼度,宾主相见的礼节仪态,的确有一
些像王安石的样子。等到进入屋内,我看其面部表情,听其言谈,他气色和顺声音淳厚,不
像王安石的地方更少了;黄生学习和遵奉的,从王安石那里获得的实在是太多了。不时检查
他的文字和书法,又感觉像是出自于王安石之手。向他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黄生都能准
确的说出王安石那些宏远高大的思想。黄生和我的好友王安石太像了!我见到黄生,顾不得
吃饭和睡觉,时刻跟着他。我实在是太开心了,特别害怕他离开我,而且为他来的太晚而深
深地遗憾!黄生啊,难道只是暂时来抚慰我(想见王安石的心)的吗?这个时候,我才明白
王安石的道德品行,打动人的程度之深,感化人的速度之快竟然达到如此程度,倘若能够让
他在国家大事上实现自己的志愿,那将会怎么样呢?
拿在淮南跟随王安石的几个人和黄生相比,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只有黄生是这样,
那么就可以知道黄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卓绝超越众人,假如他长久的坚持,他
所达到的成就将会怎么样呢?通过王安石的教诲,黄生自己所达到的成就,而想到人们没有
谁不想有所成就,虽然这样,但是有贤能的父辈和兄弟长久以来的德泽,最终却不能够(像
黄生那样)自我鞭策达到某种境界,他们自己心里怎么想呢?我更想到王安石的德行,在现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崇高)了,黄生日益精进,唯独我尚不具备王安石德行的
十分之一二,而且没有一丁点进步,相比我的少年时候,不但有所缺失,而且遗忘的也很多,
我内心是何等的惭愧啊?因为内心感到惭愧,于是想要重新告诫自己、砥砺自己。这样看来
王安石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黄生自我鞭策从而达到某种境界也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有
益处,他们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的喜悦岂不又多了一分吗?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