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课时优案1
1.读准字音
(1)故垒( ) (2)酹江月( ) (3)狼狈( )
(4)何妨( ) (5)吟啸( ) (6)樯橹( )
(7)萧瑟( ) (8)纶巾( ) (9)料峭( )
答案 (1)lěi (2)lèi (3)bèi (4)fánɡ (5)yín
(6)qiánɡ lǔ (7)sè (8)guān (9)qiào
2.古今异义
(1)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
今义:指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
(2)多情应笑我
古义:
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
今义:从来,一向。
答案 (1)杰出的。(2)多愁善感。(3)刚才。
3.一词多义
(1)道
(2)如
(3)任
(4)且
答案 (1)动词,说 名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动词,取道 名词,道路 (2)动词,好像 动词,到……去,往 动词,及,比得上 (3)副词,任凭 名词,任务,责任 动词,信任 (4)连词,词义为“又……又……”“一面……,一面……” 副词,暂且 副词,将,将要 副词,尚且,还 连词,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
1.整体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答案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雄姿英发、樯橹灰飞烟灭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2.《定风波》一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试完成下表。
答案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山头斜照却相迎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证明。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抒发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答案 D
解析 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4.下列对《定风波》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突兀而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从正面写雨,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首句就给读者营构了一个突然而至的不利环境。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D.“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答案 A
解析 作者没有“正面写雨”,而是侧面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
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
D.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十分寒冷
答案 D
解析 料峭:微冷。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
A.不出,火且尽
B.磐石方且厚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并列。A项,副词,将要。C项,副词,将近。D项,副词,而且;况且。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问君西游何时还
答案 C
解析 C项,“雪”,比喻浪花,是比喻用法。其他都是名词作状语,东:向东;灰:像灰一样;西:向西。
4.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 B
解析 B项,“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水军,其他三项是比喻。
二、精段鉴赏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5~6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出了一幅宏伟开阔、雄起壮丽的赤壁景色。“乱”写出了险怪,“穿”写出了高峭,“惊”写出了汹涌,“拍”描写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写出了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奇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个词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出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的雄姿,表现了诗人的豪迈奋发,足显苏词的豪迈风格。
6.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解析 上片写了作者眼前所见长江之景的开阔与壮丽,下片写了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场景,应为借景抒情,结合词人经历可知,抒发了作者渴望建立雄功伟业而不得的抑郁之情。
(二)阅读《定风波》,完成7~8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试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一位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在诗词中找出表现人物行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人生追求和内心世界的句子,抓住其中关键词分析概括即可。如吟啸徐行、不畏风雨、乐观旷达的形象特点。
8.“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字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此处是“听任”“任由”的意思,“任”字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和人生风雨时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表现了词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语言艺术的能力。解答炼字题,首先要结合具体词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该字在表达技巧、抒发情感或表现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就本题而言,“任”字应为“听任”之意,它体现了词人面对“烟雨”所表现出的一种人生态度。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