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的化学》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质量乙大于甲
B.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有的甲、乙质量相同
C.30℃时,将50g甲加入50g水中,可以得到80g甲饱和溶液
D.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通常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 HC1 硝酸银溶液 通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的洗气瓶后,干燥
B 碳粉 氧化铜 一氧化碳 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加热
C 稀硝酸 硫酸 氢氧化钡溶液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D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 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3.如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一”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丙依次一定是Fe、NaOH、CO2
B.丙物质可以是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
C.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能产生两种沉淀
D.图中提供的物质无法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
4.下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中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A
C.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t2℃时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t2℃时,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A更多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CO2气体(CO气体)
在氧气中
点燃
B
CO2气体(水蒸气)
生石灰
干燥
C
NaOH固体(CaCO3)
足量的水
溶解、过滤、蒸发
D
KCl固体(Na2CO3)
过量稀盐酸
蒸干
A.A B.B C.C D.D
6.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 A放入100g水中形成150g A的饱和溶液
C.20℃时,A和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降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C=A
7.不含氢、氧、碳三种元素的化合物,可能属于( )
A.酸 B.碱 C.有机物 D.盐
8.下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点对应的溶液均是饱和溶液
B.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
C.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恒温下,加水可使KNO3溶液的浓度从b点转化为c点
9.要除去CaCl2溶液中的稀盐酸得到纯净的CaCl2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
A.生石灰 B.石灰石 C.熟石灰 D.苛性钠
10.以下物质分散在水中,经搅拌过滤后, 所得溶液名称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液 B.碳酸氢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氧化钙溶液
11.下列各组离子在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12.如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M状态(溶剂质量与溶质质量之比为100:30)下的KNO3溶液65g,若要将该溶液经过处理后,刚好得到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在t2℃时,将65g溶液倒出去32.5g
B.将65g溶液蒸发掉32.5g的水,再冷却到t2℃
C.将65g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
D.在t2℃时,向65g溶液中加入15gKNO3固体并充分溶解
13.20 ℃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 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 /g 4.2 2 0 9.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20 ℃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
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二、实验题
14.根据固体物质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的溶解度是_____。
(2)t2℃时,将10g乙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是_____(选填“饱和”“不饱和”)溶液。
(3)t1℃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为_____(选填编号)。
a.22/122 b.40/140 c.30/130 d.20/120
(4)t1℃时,对有20g甲和16g乙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甲、乙溶于水后不会相互反应,也不影响溶解度)
形成甲的饱和溶液的是_____(选填编号);B中固体成分是_____。
15.针对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请结合如图1所示的常用的仪器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配制溶液:若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双氧水溶液,需要30%的双氧水溶液 g,需要加入水的体积为 ml。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改用 (填仪器名称)加水至所需刻度。
(2)贴标签: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请在如图2所示的标签内填入试剂瓶所贴标签的内容。
(3)选仪器: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可选择上图中的 (填序号)组合。从所选的装置组合中选择一种仪器,写出它的名称 。简要说出它的用途: 。
(4)实验步骤:
①检查氧气发生装置的 。
②先往容器中装入固体粉末,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再装入液体试剂。
③收集气体,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来验满。验满的方法是利用氧气具有 的性质。
④回收处理:把氧气发生装置容器内的残留物经 (写操作名称)洗涤、干燥回收二氧化锰。
三、推断题
16.A、B是一对组成元素相同的液态氧化物;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Y为金属氧化物,Z是紫红色金属单质。如图:回答问题。
(1)反应①中,物质X起_________作用。A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反应④⑤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⑥所属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4)D物质在农业上的一种用途:_________。
17.A~G是均含有一种相同元素的物质,其中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无机物),D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G与碱反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和反应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物质A属于_______(填“酸”、“碱”或“盐”);
(2)D的化学式是______,E的化学式是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D→C: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反应;
A→F: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8.在实验课上,同学们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小明取反应后的溶液 164.7g, 滴入碳酸钠溶液,先后有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碳酸钠溶液与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 如下图。(已知 Na2CO3+ZnSO4=ZnCO3↓+Na2SO4)
(1)滴入碳酸钠溶液后,生成的气体是_____;沉淀是_____(填化学式);
(2)碳酸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当加入 150 g 碳酸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9.某碳酸钠样品含有少量的硫酸钠,取12g的该样品,完全溶解在水中配制成100g溶液,将其全部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后,所得溶液质量是195.6g。计算:
(1)加入的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
(2)将反应后滤液蒸干,可得固体多少克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B 4.C 5.C 6.D 7.D 8.D 9.B 10.A 11.B 12.D 13.C
14.40g/100g水 不饱和 ad AB 5g乙
15.(1)10 50 (2)
(3) 2H2O22H2O+ O2↑ ABCF 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4) 气密性 先把试管平放,把药匙伸入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 支持燃烧 过滤
16.催化 H2O2 Ca(OH)2+Na2CO3=CaCO3↓+2NaOH CuO+H2SO4=CuSO4+H2O 复分解反应 改良酸性土壤
17.盐;H2O;O2;CaO+H2O═Ca(OH)2;化合;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8.CO2 ZnCO3 10.6% 7.1%
19.9.8% 15.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