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课件+生字视频(7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课件+生字视频(7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8 22:48:01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秋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4 古诗三首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第一课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知诗人
诗人的好朋友。
赠刘景文

赠送。


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解诗题




liú
zènɡ
“赠”横画较多,注意笔画之间间隔均匀。“刘”左边“文”捺变成长点。


学写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读好古诗,读出停顿

学认字


残是翘舌音
“橙”是翘舌音
“橘”读“jú”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中写到了秋天哪些的景物?把相关词语圈出来。
明诗意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圈的景物是: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擎:举,向上托。

向上托举的舒展的荷叶
读一读,想象诗句的景象。
荷花凋谢、荷叶枯败
荷尽
擎雨盖
你能把这两幅图分别对应“荷尽”与“擎雨盖”这两个词语吗?
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开败了菊花


傲霜斗寒
仍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明诗意
对偶
两个意象展示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

败荷

残菊
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读出诗的味道。
写完第一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结合圈画的词语,理解诗意。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明诗意
橙黄橘绿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真是硕果累累!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明诗意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景文也在。两人交往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景文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写作背景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
春天和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生机勃勃的,可是诗人为什么却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呢?
悟诗情

遇到困难难,要像残菊傲霜那样,勇于面对,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诗的前两句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背诵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借助“已无、犹有、一年、正是”关键词把课文背熟了。
我借助插图把课文背熟。







ɡài

cán






shuānɡ
jūn
chénɡ
观察下列生字,交流书写心得。

“残”左边不要多点。
“橙”右上角是两个短撇;“盖、霜”横画、竖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

学写字



赠刘景文
写景:荷尽 菊残
议景:橙黄橘绿时




结构梳理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_______的勉励诗,表达了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_________、_________,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刘景文
乐观向上
主题概括
努力不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 季的景色,作者抓住 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橘绿
荷尽
菊残
橙黄
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可以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要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在理解诗句基础上,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互动课堂
迁移运用学法,学习《夜书所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看见的景象。
夜书所见

书写。


在夜里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解诗题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xiāo
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读古诗
“挑”读“tiǎo”。指儿童用树枝之类捉促织。
自学要求:
借助注释和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从诗中看到哪些画面?
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写景
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sònɡ
半包围结构


学写字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旅客思乡之情

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
诗人触景生情



客情
游子不禁思念家乡、留恋童年之情。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明诗意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补充填空:
秋风
梧桐树叶
萧萧
孤寂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
悲秋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写哪些景物?


tiǎo
还有个读音是“tiāo”




想象



学写字


篱落
一灯明

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笆
蟋蟀的别名。
明诗意



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明诗意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朗读的语调舒缓。后两句语气较前两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可以上扬。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互动课堂
学习古诗《山行》
圈出古诗中描写秋天的景物。
自学要求
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1.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及想象到的画面。
小组合作学习
2.确定成员,选择其中两句诗准备汇报。
3.小组集体朗读展示。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小组汇报
在山中行走。
山行
解诗题

远上/寒山/石 径 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 行
[唐]杜牧
读好古诗,读出停顿。
jìnɡ
xié


学认字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圈出秋天的景物。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山高而远。
石径斜:石径绵长,直通山路。
生:产生,生出。
深秋时节的山
石子的小路
寒山
石径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

比……还要红。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二月花
霜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
诗人面对美景,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这首诗朗读的总体基调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要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要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hán
jìnɡ
xié
“寒”的上部分要写的紧凑一些,注意笔顺。“斜”的左边的最后一笔是点。“送”先写里面的“关”再写走之儿。
一起来学习本课的会写字吧!


学写字


背诵这三首诗可以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更好地背诵。默写古诗时要注意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背诵和默写指导(课后第一题)

夜书所见
景——冷
思念家乡


事——暖
结构梳理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山行
白云生处,人家居住

远近相融
热爱自然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见闻感受
愉悦

主题概括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_____ 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美好思想情感。
深秋
热爱自然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描写秋季的诗
拓展延伸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荷尽已无擎雨盖。
萧萧梧叶送寒声。
一、根据诗意写诗句。
1.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_______________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_______________
课堂演练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是 代诗人 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 。其中后两句是
,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思念家乡、留恋童年

叶绍翁
书写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背一背,写一写。
山 行
( )寒山石径斜,
白云( )有人家。
( )坐爱枫林晚,
( )红于二月花。
远上
生处
停车
霜叶
四、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诗句吗?
山居秋暝
唐代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