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课 堂 导 学
杨振宁(1922— ),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志同窗数载,有着50年的友谊。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展现出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阅读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结构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基 础 闯 关
B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奠基 颤抖 死而后己 家喻户晓
B.束傅 仰慕 燕然勒功 当之无愧
C.诞生 萦绕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D.暑名 筹划 马革裹尸 截然不同
C
【解析】 A项,死而后已;B项,束缚;D项,署名。
D
【解析】 D项,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经典作品,会拓宽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 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C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应删除“人生感受和”;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影子”;D项,成分残缺,应在“认为”前加“被”。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②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④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⑤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①⑤②③④ D.③②④①⑤
B
6.参照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父亲的一生是有胆量、有魄力地行进的,没有犹豫,没有折腾。
阅 读 感 悟
7.选文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8.选文中用加点的“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等词语连续发问,作为多年的朋友,作者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续用“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等词语来发问,驱使读者去想象邓稼先生前的工作生活情景,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老友的真诚关心和担忧之情,更能发人深思。
9.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核武器试验的要求之高、难度之大,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卓越才能和杰出贡献。
10.“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勇敢、无私。(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和高度的责任感。)
拓 展 空 间
11.本文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以后者的“锋芒毕露”突出了前者的“纯”的品格,令人印象深刻。请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某一人物的特点来。2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眼前的光晕开始重叠,于是一切都仿佛回到了从前,回到大家还没有毕业、依然可以肆无忌惮的日子。
那时候的他不出众,一转身就会被人遗忘,但是他总是努力地学习。他不骄傲,不张狂,穿着也很朴素,总是笑呵呵的,很招人喜欢。可是现在……我想起他刚才的样子,打了耳洞,衣服穿得五颜六色,脸上一副张扬的表情,半是蔑视半是无理地瞥着别人,说出的话不堪入耳,让大家避而远之。
短短两年,他怎么会变成这样?这个放浪形骸的少年真的是曾经那个谦和有礼的学生吗?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12.综合性学习。
学完本文后,班级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板报】 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6年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号”顺利返回,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请你为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伟大的“两弹一星”之父;②光辉的科技探索历程。
(2)【在线交流】 假如邓稼先还健在,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和邓稼先在网上进行交流,你会如何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邓爷爷,您好,请您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②邓爷爷,当您在科技攻关上遇到困难时,您一般是怎样解决的呢?
(3)【写墓志铭】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请你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鞠躬尽瘁献身两弹事业,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