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1单元 除法(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1单元 除法(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18 12:29:05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分草莓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草莓的情境,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积累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经验。 2.经历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过程,明确商与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并且比被除数小。 3.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合理估商和灵活试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页内容和第9页“练一练”的第1、2、3、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草莓——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平均每……剩几个”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1)提问: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如何列出算式? 求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也就是把55平均分成8份,求每份是多少,还剩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55÷8。 (2)引导学生探究55÷8的试商方法。 提问:你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汇报试商方法,指名回答,并展示: 计算时,可以根据8的乘法口诀来试商。看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55,又比55小。7×8=56,比55大;6×8=48,比55小;所以商是6,用55减48等于7,所以余数是7。 2.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每7个……剩几个”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说明思路并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试商方法,指名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计算时,可以根据7的乘法口诀来试商,7×7=49,接近55,又比55小,所以商是7。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每盘放6个的结果。3.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下面算……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试商的策略。 提问: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想法,指名回答: 第一个竖式中,除数7与商8的乘积是56,比被除数55大,这样就不够减了,怎么还会剩余1呢?所以错了。 第二个竖式中,余数是7,比除数6大了,应该是余数比除数小,所以商应该是9,这样余数是1。 小结: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利用乘法口诀求出除数与哪个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数为商。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来试商。让学生进行多样的练习,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两点来实现试商: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乘积要最接近被除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3课时 搭一搭(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搭房子的操作过程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经历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掌握其书写格式。 3.通过联系具体情境说明竖式的含义,发展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6页内容和第7页“练一练”的第1、2、3、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 计算下面各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搭一搭(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16根小棒……填一填”和“结合上……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1)提问:题中有哪些有用的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式吗? 求16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房子,还剩几根,就是求16里面有几个6,还余几,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6÷6。 (2)引导学生探究16÷6的计算方法。 提问:你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独立计算,组内交流汇报计算方法,各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方法一:用小棒搭一搭。 16根小棒可以搭2个房子,还剩4根。 所以16÷6=2(个)……4(根)。 方法二:用乘法口诀计算。 想(二)六十二,搭2个房子,还剩16-12=4(根)小棒。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看一看,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提问:看教材第6页最下面这两幅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有13辆玩具坦克,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辆,还剩3辆,所以13÷5=2(辆)……3(辆)。 (2)有13片树叶,每5片树叶粘成一朵花,可以粘成2朵花,还剩3片树叶,所以13÷5=2(朵)……3(片)。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小结: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同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可以解决多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并且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1课时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培养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页内容和第3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及分一分与除法的相关知识。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苹果——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根据图上……的问题”的内容。 提问:观察情境图,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2)把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 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每盘放……放几盘”和“上面的……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提问:你从题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如何列式?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作补充:一共有18个苹果,每盘放6个,要求可以放几盘,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8÷6。 (2)引导学生探究18÷6的计算方法。 提问:你会计算吗?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说一说。 学生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汇报方法,指名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方法一:用连加的方法计算。 1盘:6个;2盘:6+6=12(个);3盘:6+6+6=18(个);3盘苹果共18个,得出18÷6=3(盘)。 方法二:用连减的方法计算。 每盘放6个苹果,每放完一盘,从18里面减去一个6,减到0为止,即18-6-6-6=0,得出18÷6=3(盘)。 方法三: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想(三)六十八,则18÷6=3(盘) 方法四:用竖式进行计算。 3.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用除法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全班订正。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9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题方法,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每一步的含义。力求为学生创设充分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新知。


第5课时 租船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合作与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观察思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灵活解决有余数的除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取”与“舍”的问题,即“进一法”和“去尾法”。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0页内容、第11页“试一试”和第11~12页“练一练”的第1、2、3、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 23÷6= 36÷8= 48÷9=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说一说……学信息”、“至少要……说一说”和“你能列式解决吗”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进一法”解决有余数的问题。 (1)提问:先看图,说一说你们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 ①有22人想要划船。 ②“限乘4人”的意思是每条船可以坐1人、2人、3人或4人,但不能超过4人。 (2)提问:至少要租几条船?做一做,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组内交流汇报方法,指名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方法一:用○代替人来分一分。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 方法二:用加法计算。 1条船:4人,2条船:8人,3条船:12人,4条船:16人,5条船:20人,剩2人,剩下的2人也需要1条船,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 方法三:用除法计算。 22÷4=5(条)……2(人),5+1=6(条),至少要租6条船。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有30元……说一说”和“你能列……问题吗”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去尾法”解决有余数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解题方法。 学生尝试解答,组内交流讨论方法,指名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方法一:用乘法计算。 (三)九二十七,可以划3个小时,还剩3元,不够划1小时,因此30元最多可以划3小时。 方法二:用加法计算。 1小时9元,2小时18元,3小时27元,剩下3元,不够划1小时,只能划3小时。 方法三:用除法计算。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在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在讲解中让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意义。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更深入的掌握知识。


第2课时 搭一搭(一)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实际操作过程认识余数。让学生经历探究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意义,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体会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页内容和第5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搭一搭(一)——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13根小棒……剩几根”和“认一认,想一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1)提问:读题,从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如何列式? 求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就是求13里面有几个4,还余几,用除法计算,列式是13÷4。 (2)引导学生探究13÷4的计算方法。 提问:你会计算吗?算一算,说一说你的思路。 学生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汇报解题方法,各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方法一:实际动手进行操作。 搭了3个,还剩1根,所以13÷4=3(个)……1(根)。 方法二: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四)十二,搭3个用了12根,还剩1根。 所以13÷4=3(个)……1(根)。 (3)引导学生认识余数。 教师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2.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搭一搭……了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组内交流讨论发现,指名回答: 可以发现随着小棒根数的增加,搭的正方形的个数也逐渐增加,但余数始终比除数4小,所以可得: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3.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再分别……试一试”的内容,引导学生验证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独立用小棒搭一搭,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 如果用25根小棒搭正方形,能搭成6个正方形,还剩余1根小棒,余数小于除数。 如果用31根小棒搭正方形,可以搭成7个正方形,还剩余3根小棒,余数也小于除数。 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9分钟)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己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