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宋代词人王观写的送别词,其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的诗词中别具一格。
全词以活泼的笔调、别致的比喻、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回家乡时的心绪。词的上阕写友人归去的家乡山水秀丽,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起首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两个奇特的比喻,一反以山水形容女子的常态,翻新用女子容颜来形容山水,运用移情手法,把写景语变成抒情语,化无情为有情,把山水变成了有情物,似乎山水都为友人离去而动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送别好友的惜别之情。三、四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点出了友人出行的目的——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眉眼盈盈”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女子的秀眉和明眸;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三、四两句既是说友人故乡山水秀丽(去的目的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2.教师板书课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理解诗题。
卜算子: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 、蝶恋花、菩萨蛮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的题目。之:往,去。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二、播放视频
三、初读古诗
1.了解作者。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宋仁宗时中进士,宋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主要作品:《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2.创作背景。
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3.结合注音,读通古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5.反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四、感悟古诗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层峦叠嶂、山清水秀。
比喻;把清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碧绿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
3.你怎么理解“聚”这个字?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眉眼盈盈处”这句怎样理解?这是什么地方?这句话说明鲍浩然的家乡美在何处?
浙东——鲍浩然的家乡。
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山清水秀,秀丽如画,这样一幅美景怎能不令人心神愉悦!
2.读这两句,思考: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用问句提起友人行踪,侧面写送别,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处”,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诗人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难过、不舍。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了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送;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
3.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想象下,鲍浩然回到家里会是怎样一个情景?
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
4.你怎么理解“送”和“归”这两个字?
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千万和春住”?
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2.学完这首词,了解了词的大意,你能归纳出这首词的中心吗?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再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到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眉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4.“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诗人们在表达离别的情感也有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是对朋友的(劝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是对别离的(伤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对朋友的(留恋)。
人生自古伤离别,以上几首送别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和这首词的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借景抒情;一喜一悲。
5.一个送别的主题就有如此多样的情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即使孤帆远影,仍不肯离去。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与水天共存。王维送别好友到塞外临别时殷殷关切,为友人再无知己而伤神。王观却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送人送得欢欢喜喜,那么诗人王观告诉我们怎样去面对人生的离愁别绪?
乐观、多看事物积极的一面。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全词赏析。
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此外,这首词有两点成就值得注意:
一是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
二是比喻新颖。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2.我们学过不少的送别诗,你记得哪些呢?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六、作业布置
背诵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