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习题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孙权劝学习题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8 17:2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课 堂 导 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是他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共294卷,历时19年完,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 362年的历史。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阅读时,应注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句子及重要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体悟文章主旨;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基 础 闯 关
qīng

zhǎng
shú
B
【解析】 B项,过:经过。
A
【解析】 A项,以:介词,用;B项,过:经过/到了;C项,见:了解/知晓;D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B
【解析】 B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孙权劝学》节选自________(朝代)________(作者)编纂的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观古今之通变,明治乱之得失”。
(2)成语“吴下阿蒙”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3)成语“刮目相待”出自《孙权劝学》,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
阅 读 感 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道,当权。
事务。
粗略地阅读。
到,等到。
7.根据文段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赏识。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答案】(对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开多日,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兄长知晓事情为什么那么晚呢!
9.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①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②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过:错误,过失。
D
【解析】 D项,说:通“悦”,愉快;A项,书:信/写;B项,举:向上抬,向上托/推荐;C项,因:于是,就/趁、乘。
A
【解析】 A项与例句,之:代词,他;B项,之:结构助词,的;C项,之:衬音助词,无实义;D项,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家)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
13.“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治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讹传讹、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B
【解析】 A项,旨:味美;C项,辞:推托;D项,但:只,只是。
1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蒙乃/始就学
D
【解析】 D项,正确的朗读停顿应是:蒙/乃始就学。
1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出真知,经常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
B.教育指导他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别人身上,不利于自己 的发展。
C.孙权希望吕蒙专心学习,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D.吕蒙经常与鲁肃交流,增长了许多才能。
A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一个成语。
【甲】文: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
【答案】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教学相长
刮目相待
传 统 文 化
古代博士
“博士”一词最早出自《战国策》,其含义为“博通古今的人”。可不久就变成了官衔的称呼,战国时的齐国就有“博士”这一官职。
秦至汉初,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著名的有西汉的贾谊和董仲舒。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此时的“博士”渐渐由官职演变为教职。
魏晋以后,博士多是专精一艺的职官,如精于礼仪的太常博士,通晓音律的太乐博士,精通医术的术医博士,精通天文、卜筮之术的天文博士,等等。
唐宋时期,博士作为一种称呼,由官职、教职拓展到对独特职业的称呼,如“茶博士”(精通茶艺的跑堂堂倌)、“酒博士”(酒楼里技艺精湛的小跑堂)等。
19.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慈”是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B.汉朝设五经博士,专管经学传授。此时的博士是通过征拜和荐举的方法选拔的,不需要经过层层考试。
C.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或6日,旧俗以清明的后一天为寒食节。
D.古代王侯谦称为“孤”或“寡人”,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
【解析】 C项,旧俗以清明的前一二日为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