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下光电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下光电 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19 09:03: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 光和电练习
一.选择题(共小题)
1.小科设计了一种测量温度的电路,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恒为12伏,R0=5欧,Rt为热敏电阻,图乙表示其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电流表量程为“0~0.6A”。下列对此电路分析正确的是(  )

电流表零刻度对应的温度为0℃
B.该电路最高能测量的温度为100℃
C.该温度表表盘上的刻度是均匀的
D.若要提高测量的温度范围,可适当增大R0的阻值
2.在如图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测得U甲:U乙=1:3;断开开关S,拆去电压表并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此时I甲:I乙是(  )

A.3:1 B.1:1 C.1:3 D.4:3
3.如图1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I﹣U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阻乙为定值电阻
B.当电阻甲两端电压为2V时,R甲=0.4Ω
C.如图2所示,当开关闭合,电路电流为0.2A时,电路总电阻是15Ω
D.如图3所示,当开关闭合,电源电压为2V时,电路总电流为0.4A
4.酒精测试仪可检测机动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如图是它的原理图。图中酒精气体传感器的电阻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R0为定值电阻。如果测试时电压表示数越大,表明(  )

A.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 B.传感器的电阻越大
C.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小 D.通过传感器的电流越小
6.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与实物电路对应的是(  )

A. B.
C. D.
7.利用如图所示的“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可以对学生进行了身体柔韧性测试,测试者向前推动滑块,滑块被推动的距离越大,仪器的示数就越大,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模拟测试电路,要求闭合开关S后,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电表示数变大,其中符合要求的电路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开关S闭合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L1被烧坏 B.L1、L2均被烧坏
C.电池被烧坏 D.L2被烧坏
9.如图所示,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10.清明节,平静的镜湖水面上有数只白鹭,它们或俯冲嬉戏,或悠闲漂浮。下列关于白鹭在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是与白鹭等大的实像
B.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
C.白鹭从空中俯冲向水面,水中的倒象变大
D.若湖水深3米,漂浮在水面的白鹭与水中倒影之间距离为6米
11.小明对下列光学现象实例进行分析:
①小孔成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成像;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C.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12.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情况是(  )

不能成像
B.能成像,像还在原来位置
C.能成像,像上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D.能成像,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13.岸上的人看到平静的水面下一不动的鱼。若他用一束强光照亮这条鱼,则应瞄准(  )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下方
C.看到鱼的上方 D.看到的鱼的前方
1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

A.只有 AB 下半部分的虚像 B.不出现 AB 的虚像
C.只有 AB 下半部分的实像 D.仍有 AB 完整的虚像
1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图一),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纸屏上,却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图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图二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C.图二是小孔成像 D.小孔成像所成的是一个虚像
16.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于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①玻璃外墙耀眼的“反光”是因为光发生漫反射
B.②是光的直线传播,墙上“手影”是手经过小孔所成的实像
C.③是光的折射,水中“筷子”(侧面看)是水中筷子的放大、正立的虚像
D.④是平面镜成像,“倒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等大、倒立的虚像
17.如图所示为某一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行进路径。保持入射光不变,通过调整平面镜使反射光射向P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平面镜应向右平移
B.平面镜应逆时针转动
C.第二次的反射角比第一次的反射角大
D.调整平面镜后反射角和入射角不再相等
18.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 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C.OC必定是反射光线 D.BO必定是入射光线
1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波具有能量
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0.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用手拿着一支铅笔,开始时手伸直,眼睛盯住铅笔。然后慢慢弯曲手臂,让铅笔靠近眼睛,这时你会发现,在一定的位置,铅笔开始由清晰变模糊。下列正确的是(  )
A.物距变小时,像就变大,因而变得模糊
B.物距变小时,到一定程度,成的像变成了虚像,因而变得模糊
C.物距变化时,当超出眼睛能调节的范围时,像就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而变得模糊
D.物距变化时,焦距不变,像距就要发生变化,因而变得模糊
22.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靠近物品
23.由欧姆定律可以导出公式R=,此式可以说明(  )
A.当电压增大2倍时,电阻R增大2倍 B.当电流强度增大2倍时,电阻R减小2倍C.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当电压为零时,电阻阻值不变
D.当电压为零时,电阻R也为零
24.为了测量R2阻值的大小,R1是定值电阻且阻值已知,电源电压未知。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  )
A. B.
C. D.
25.图甲所示电路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将滑片P从最右端移到最左端,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B反映电压表V1示数随电流的变化
B.改变R1的值,其他条件不变,A和B一定有交点
C.改变R1的值,图中B一定与横轴相交,图中A的延长线不一定过坐标原点
D.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等于R1 的阻值
26.有一测量人体重量的电子秤,其原理如右图所示,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踏板、压力传感器R(是一个阻值可随压力大小而变化的电阻器)、显示体重的仪表A(实质是电流表).若踏板的质量可忽略不计,已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3A,电源电压为12V,R0阻值为2Ω,电阻R(压力传感器)随压力变化的数学表达式为R=30﹣0.02F(F和R的单位分别是N和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该秤能测量的最大体重是1400N B.踏板所受压力越大,电流表A读数越小
C.体重为600N应标在电流表刻度盘1A刻度处
D.该秤零刻度线(即踏板空载时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A刻度盘0刻度处
27.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片P从a点滑到b点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Ia变为Ib.下列各图中,能表示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28.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两个电阻的U﹣I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图线甲是电阻R1的“U﹣I”关系图象 ②电源电压为12V
③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20Ω④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V2示数为7.2V。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29.公共场所严禁吸烟。小明设计了一种简易烟雾报警控制器如图所示。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R为光敏电阻,其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烟雾增大到一定程度使电压表V的指针偏转到某区域时触发报警系统。以下做法能使控制器在烟雾较淡时就触发报警的是(  )

A.V改接大量程 B.增大激光强度
C.减少R0阻值 D.减小电源电压
30.如图所示,电阻R1标有“6Ω 1A”,R2标有“3Ω 1.2A”,电流表A1、A2的量程均为0~3A,电压表量程0~15V,在a、b间接入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闭合开关S后,为保证R1、R2均不损坏,则允许加的电源电压和通过电流表A1的电流不得超过(  )

A.9.0V 1A B.3.6V 0.6A C.9.6V 1A D.3.6V 1.8A
31.在研究“一定电压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电路图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4.5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0 1.5A”字样。在a、b两点间先后接入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2.5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当20Ω的电阻接入a、b问时,电压表示数始终无法达到2.5V,其原因可能是(  )

A.控制电压为2.5V太高 B.电源电压4.5V太低
C.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大 D.20Ω的电阻阻值太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33.小谢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的实验。

(1)图乙是未连接好的电路,请在图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电路。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控制不变的量是   。开关S闭合后,将滑动阻器的滑片P从b端移至a端,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实验时,电源电压保持3V不变,当滑片P位于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A
(3)若实验时突然出现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变为零的现象,产生此故障的原因是   。
(4)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R由5Ω更换为10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   。
A.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 B.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34.小明利用图甲器材,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其中电源电压为4伏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定值电阻有5欧、10欧、15欧、20欧、25欧。

(1)把图甲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在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其原因是   ;
(3)实验中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得到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图象可得出结论是   ;
(4)实验中,小明在读取电流表示数后,断开开关,拆下阻值为5欧的电阻,改接阻值为10欧的电阻,接下来的操作为   。
35.为了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小晨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恒为6V,R1是定值电阻,R2是滑动变阻器。

(1)若按实物图进行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经检查,是实验电路中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在答题卡上×掉错误的连线,画出正确的连线(只允许改动图中的一根导线)。
(2)闭合开关后片P,发现两电表示数始终如图乙所示,原因是将滑动变阻器的   (填字母)两个接线柱接入了电路。
(3)改正错误后,小晨继续实验有关实验数据标记在图丙上。分析图丙可知,他所选择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   (选填字母)。
A.10Ω 2A B.25Ω 2A C.50Ω 0.5A D.50Ω 2A
(4)图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表示   。
36.小敏用图甲所示电路来测定某定值电阻的阻值
实验次数 U/v I/A R/Ω
1 2.0 0.20 10.0
2 2.5
3 2.9 0.28 10.4
(1)闭合开关前,要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   (选填“A”或“B”)端
(2)闭合开关后,发现只有一只电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请结合图甲电路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3)排除故障后,进行三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上表。表中第二次实验的电流可从图乙中读取,根据这三次测得的数据求得此电阻的阻值为   欧(保留一位小数)
(4)下列实验电路图丙中,也能够得出定值电阻Rx阻值的电路有   。

3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厘米。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厘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由于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   调,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的   方;
(4)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5)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近视/远视)。
38.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M架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实验时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在找像的过程中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则蜡烛B应放在A的另一侧。一边移动蜡烛B,一边用眼睛透过玻璃板观察,当   时便停止移动蜡烛B,B的位置即为蜡烛A像的位置。
(3)为了确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采取的做法是   。
(4)小红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日期:2019/4/11 10:08:36;用户:fyy6789;邮箱:fyy6789@163.com;学号:820539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1小题)
1.小科设计了一种测量温度的电路,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恒为12伏,R0=5欧,Rt为热敏电阻,图乙表示其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电流表量程为“0~0.6A”。下列对此电路分析正确的是(  )

A.电流表零刻度对应的温度为0℃
B.该电路最高能测量的温度为100℃
C.该温度表表盘上的刻度是均匀的
D.若要提高测量的温度范围,可适当增大R0的阻值
【分析】(1)从图象上读出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又知道定值电阻的阻值,可利用公式I=计算出电路中的电流,判断是否在电流表零刻度;
(2)测温时必须保证电流表不超出量程,在保证这个条件的前提下,求热敏电阻的最小值,然后对照变化曲线去找对应温度;
(3)根据欧姆定律分析I与Rx关系可知电阻表的刻度盘上刻度值是否均匀;
(4)根据温度变化得到热敏电阻变化,即可由电流不变得到总电阻不变,从而得到R0阻值变化。
【解答】解:
A、由图象乙可知,温度为0℃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60Ω,
电路中的电流为:I==≈0.18A,即电流表的示数不为零,故A错误。
B、根据电流表量程可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I最大=0.6A,
则电路中的最小总电阻R===20Ω,
因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阻值之和,
所以,热敏电阻的最小阻值为R最小=R﹣R0=20Ω﹣5Ω=15Ω,
由图象知,此时最高能测量的温度为90℃;故B错误;
C、由题意和图示可知,该温度表是由电流表改装而成的,
根据I=可知,电流I与热敏电阻Rt的阻值不成正比,所以该温度表表盘上刻度是不均匀的;故C错误;
D、若要提高测量的温度范围,即提高最高能测量的温度,由图象知,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小,由于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不变,则总电阻不变;所以,需要适当增大R0的阻值;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的有关计算,熟练分析掌握各种不同的坐标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读取坐标图时要特别注意纵横坐标的含义。
2.在如图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测得U甲:U乙=1:3;断开开关S,拆去电压表并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此时I甲:I乙是(  )

A.3:1 B.1:1 C.1:3 D.4:3
【分析】(1)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时,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甲表测的是R1两端的电压,乙表测的是R2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两电阻的阻值之比;
(2)断开开关S,拆去电压表并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在电路中,甲表测的是通过R2的电流,乙表测的是通过R1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两电流表的示数之比。
【解答】解:(1)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时,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甲表测的是R1两端的电压,乙表测的是R2两端的电压,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由I=可得,两电阻的阻值之比:
====;
(2)断开开关S,拆去电压表并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在电路中,甲表测的是通过R2的电流,乙表测的是通过R1的电流,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两电流表的示数之比: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关键是甲、乙是电流表或电压表时电路串并联的辨别。
3.如图1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I﹣U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阻乙为定值电阻
B.当电阻甲两端电压为2V时,R甲=0.4Ω
C.如图2所示,当开关闭合,电路电流为0.2A时,电路总电阻是15Ω
D.如图3所示,当开关闭合,电源电压为2V时,电路总电流为0.4A
【分析】(1)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据此分析图象甲乙电阻的变化;
(2)由图象可知,当甲两端电压为2V时对应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甲的阻值;
(3)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读出图象中对应的电压,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进而计算出总电阻。
(4)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结合图象读出对应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得出干路电流。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甲对应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而乙对应的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甲电阻的阻值不变,乙电阻的阻值变化,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当甲两端电压为2V时,通过甲的电流为0.4A,根据欧姆定律可知R甲===5Ω;故B错误;
C、甲、乙串联在电路中,当电路电流为0.2A时,通过甲、乙的电流均为0.2A,由图象可知,U甲=1V,U乙=2V,
据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故此时电源的电压:U=U甲+U乙=1V+2V=3V,故总电阻是:R总===15Ω,故C正确;
D、甲、乙并联在2V电源时,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两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V,由图象可知,I甲=0.4A,I乙=0.2A,
因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电流I=I甲+I乙=0.4A+0.2A=0.6A,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相关的信息。
4.酒精测试仪可检测机动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如图是它的原理图。图中酒精气体传感器的电阻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R0为定值电阻。如果测试时电压表示数越大,表明(  )

A.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
B.传感器的电阻越大
C.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小
D.通过传感器的电流越小
【分析】酒精气体传感器与定值电阻串联,电压表测的是定值电阻电压,电源电压U一定,电压表示数变大,由U=IR知电路电流变大,酒精气体传感器阻值变小,由传感器特点可知酒精浓度大小。
【解答】解:电压表示数越大,由U=IR知电流I越大,由I=知,R传感器越小,因为酒精气体传感器的电阻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增而减小,所以测试到的酒精气体浓度越大。
故选:A。
【点评】解本题的关键是由题干获取酒精气体传感器特性的信息:酒精气体传感器的电阻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5.在如图(a)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如图(b)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

A.1.4V 5.6V B.7 V 1.4V
C.1.4V 7V D.5.6V 1.4V
【分析】由图a可知,电阻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两电阻串联电压,即电源电压,电压表V2测电阻R2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特点确定电压表量程与分度值,读出电压表示数,然后由串联电路特点求出两电阻两端的电压。
【解答】解:(1)由电路图可知,电压表V1示数应大于电压表V2示数,而两电压表指针位置相同,则电压表V1量程是0~15V,分度值是0.5V,电压表示数UV1=7V;电压表V2量程是0~3V,分度值是0.1V,电压表示数UV2=1.4V;
(2)电阻R2的电压U2=UV2=1.4V,电阻R1的电压U1=UV1﹣U2=7V﹣1.4V=5.6V;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掌握电压表的读数方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是确定两个电压表的量程。
6.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图中,与实物电路对应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实物图分析两灯的连接方式以及开关位置,再根据各选项电路图分析解答。
【解答】解:
从实物图中可知,两只灯泡并联,开关控制一只灯泡。
A、两灯串联,不合题意;
B、开关闭合后一只灯泡被短路,不合题意;
C、两只灯泡并联,开关控制其中一只灯泡,符合题意;
D、两只灯泡并联,开关控制干路,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实物图选择电路图,关键是明白电路中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情况以及开关的作用。
7.利用如图所示的“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可以对学生进行了身体柔韧性测试,测试者向前推动滑块,滑块被推动的距离越大,仪器的示数就越大,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模拟测试电路,要求闭合开关S后,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滑动时,电表示数变大,其中符合要求的电路是(  )

A. B.
C. D.
【分析】由滑片向左滑动时,电表示数变大,先识别电路,再根据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逐个分析四个选项。
【解答】解:
A、电路为并联电路,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滑片左移,变阻器连入阻值变小,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不变,由欧姆定律知干路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故A正确;
B、电路为并联电路,电流表测定值电阻的电流,由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互不影响可知滑片移动时,定值电阻支路电流不变,故B错误;
C、电路为串联电路,电压表测电源电压,因为电源电压不变,所以电压表示数不变,故C错误;
D、电路为串联电路,电压表测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当滑片向左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所以变阻器分得的电压变小,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明确电表的测量对象是解题的基础,熟练应用欧姆定律、串联分压原理来分析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所示,开关S闭合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L1被烧坏 B.L1、L2均被烧坏
C.电池被烧坏 D.L2被烧坏
【分析】开关断开时,是并联电路;开关闭合后,形成电源短路。
【解答】解:开关断开时,电路为并联电路;当开关闭合时,会形成电源短路,即两灯泡均不发光,并且完好无损,但电池会被烧坏。
故选:C。
【点评】正确识别电路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注意电源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9.如图所示,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

A. B.
C. D.
【分析】人看到物体时,是因为光线进入人眼;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人看到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是由于从水中笔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笔被“折断”了,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且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注意根据人看到物体,说明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10.清明节,平静的镜湖水面上有数只白鹭,它们或俯冲嬉戏,或悠闲漂浮。下列关于白鹭在水中倒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与白鹭等大的实像
B.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
C.白鹭从空中俯冲向水面,水中的倒象变大
D.若湖水深3米,漂浮在水面的白鹭与水中倒影之间距离为6米
【分析】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解答】解:A、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故A错误;
B、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正确;
C、白鹭在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所以白鹭从空中俯冲向水面,水中的倒影不变,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而与湖水深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与光有关的现象,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并用所学光学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光学现象,这能提高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小明对下列光学现象实例进行分析:
①小孔成像;
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
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成像;
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C.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注意区分。
12.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成像情况是(  )

A.不能成像
B.能成像,像还在原来位置
C.能成像,像上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D.能成像,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作图分析。
【解答】解:在图乙中作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如图所示: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3.岸上的人看到平静的水面下一不动的鱼。若他用一束强光照亮这条鱼,则应瞄准(  )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下方
C.看到鱼的上方 D.看到的鱼的前方
【分析】(1)从鱼身上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的位置偏高,变浅了。
(2)用一束强光手电筒照射水中的鱼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光对着看到的鱼的虚像照射,实际光线才能照射到鱼本身。
【解答】解: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我们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因此人要用一束强光照亮这条鱼,必须将光对准他看到的鱼,这样光经过折射才会照射在鱼身上。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是解决此类折射问题的关键,注意用光照射和用鱼叉叉鱼不一样,激光发生折射而鱼叉走直线。
1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镜内(  )

A.只有 AB 下半部分的虚像
B.不出现 AB 的虚像
C.只有 AB 下半部分的实像
D.仍有 AB 完整的虚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物体和像之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答】解:
过B点作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即B的像点B′);
过A点的任意两条光线沿CD的最下边缘射到镜面上,由光的反射定律先作出2条反射光线,这2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即为像点A′;
连接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在平面镜内仍有AB完整的虚像A'B'(需在B点下方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AB完整的虚像)。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平面镜成特点,易混处有三个:像与物的距离和像与镜的距离易混;像相对于物的速度和像相对于镜的速度易混;视觉像的大小和真实像的大小易混,请在解题时注意区分。
1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图一),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纸屏上,却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图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一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图二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C.图二是小孔成像
D.小孔成像所成的是一个虚像
【分析】①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②影子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光被挡住了,没有光的区域才变暗,这就是影子的成因。
【解答】解:
A、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影子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
BC、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特点: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C正确;
D、小孔成像所成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通过《梦溪笔谈》这样的经典著作考查小孔成像知识,更能提高心智,学习物理,阅读古今中外科普书籍,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6.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对于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①玻璃外墙耀眼的“反光”是因为光发生漫反射
B.②是光的直线传播,墙上“手影”是手经过小孔所成的实像
C.③是光的折射,水中“筷子”(侧面看)是水中筷子的放大、正立的虚像
D.④是平面镜成像,“倒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等大、倒立的虚像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玻璃外墙比较光滑,玻璃外墙耀眼的“反光”是因为光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误;
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而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像,像之所以是倒立的,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C正确;
D、平静水面上白鹤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是白鹤在水面成等大、正立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7.如图所示为某一入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行进路径。保持入射光不变,通过调整平面镜使反射光射向P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应向右平移
B.平面镜应逆时针转动
C.第二次的反射角比第一次的反射角大
D.调整平面镜后反射角和入射角不再相等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并且要掌握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
(1)若平面镜向右平移,入射点和法线的位置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变,所以反射光不能射到P点,故A错误;
(2)保持入射光不变,连接OP即为第二次的反射光线,作∠AOP的角平分线OM,即为新的法线,作OM的垂线即为第二次平面镜的位置,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平面镜应顺时针转动,且两次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为∠AOM>∠AON;
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反射角的大小关系为∠POM>∠BON,故B错误,C正确;
(3)调整平面镜后,仍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和入射角仍然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其中必须搞清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18.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 B.OB可能是折射光线
C.OC必定是反射光线 D.BO必定是入射光线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
(1)假设A0是入射光线,若OB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不可能;若OC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不可能;
(2)假设B0是入射光线,若OA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不可能;若OC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不可能;
(3)假设C0是入射光线,若OB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能;若OA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能;
可见,CO一定是入射光线,OA、OB可能是反射光线也可能是折射光线。故ACD错、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法线和界面的关系确定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1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波具有能量
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分析】①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②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它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动;声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使物体振动。
③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传播途中减弱、人耳处减弱。
④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进行传播,但不能够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故A错误;
B、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所以声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叫做声能。故B正确;
C、“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C错误;
D、(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2)声音靠介质传播,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发出的声音,人耳就不会听到。
(3)发出的声音的能量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声音传到人耳处时所具有的能量要能引起鼓膜的振动,才能听见声音。
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听到声音的几个条件缺一不可,一定要记住。
20.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①发声的音叉只有振动才会溅出水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用手按住二胡发声的琴弦时,琴弦振动停止,琴声就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③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的快、慢不同时,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④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说话声音不能通过真空进行传播,所以对方不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21.用手拿着一支铅笔,开始时手伸直,眼睛盯住铅笔。然后慢慢弯曲手臂,让铅笔靠近眼睛,这时你会发现,在一定的位置,铅笔开始由清晰变模糊。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距变小时,像就变大,因而变得模糊
B.物距变小时,到一定程度,成的像变成了虚像,因而变得模糊
C.物距变化时,当超出眼睛能调节的范围时,像就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而变得模糊
D.物距变化时,焦距不变,像距就要发生变化,因而变得模糊
【分析】眼睛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时,像距不变,物距变化,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改变晶状体的焦距。
【解答】解:A、当观察物变近时,物距变小,像距不变,像不变,故A错误;
B、物距变小时,到一定程度,成的像不会变成虚像,四因为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而变得模糊,故B错误;
C、物距变化时,当超出眼睛能调节的范围时,像就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而变得模糊,故C正确;
D、物距变化时,焦距改变,就要发生变化,像就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而变得模糊,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明确眼睛看远处和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焦距的变化,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靠近物品
【分析】(1)“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2)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3)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解:
A、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
B、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B错误;
C、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故C正确;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说明物距太近,应使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源、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规律及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23.由欧姆定律可以导出公式R=,此式可以说明(  )
A.当电压增大2倍时,电阻R增大2倍
B.当电流强度增大2倍时,电阻R减小2倍
C.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当电压为零时,电阻阻值不变
D.当电压为零时,电阻R也为零
【分析】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流无关,R=这个导出公式只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的比值。
【解答】解:公式R=只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是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的比值,与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当电压为0时,电阻大小不变,所以ABD选项不正确,C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变形的应用,关键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没有关系。
24.为了测量R2阻值的大小,R1是定值电阻且阻值已知,电源电压未知。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  )
A. B.
C. D.
【分析】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结合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直接或间接得出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根据Rx=求出电阻,并且要注意电表正负接线柱的连接。
【解答】解:
A、开关S闭合,R1和R2串联,电压表V1测量电源电压,V2测量R1两端的电压;因R1的阻值已知,由欧姆定律可求出电路中的电流,由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得R2两端的电压U2=U﹣U1,根据R2=求出R2的阻值,故A可行;
B、开关S闭合,R1和R2串联,电压表V1测量R1两端的电压,V2测量R2两端的电压;R1的阻值已知,由欧姆定律可求出电路中的电流,根据R2=求出R2的阻值,故B可行;
C、开关S闭合,R1和R2并联,电流表A1测量R1的电流,A2测量R2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1两端的电压,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可知R2两端的电压,根据R2=求出R2的阻值,故C可行;
D、开关S闭合,R1和R2串联,电压表V测量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A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由于电源电压未知,不能直接或间接测出R2的电压,所以不能求出R2的阻值,故D不可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设计正确的电路图、排除电路故障是我们在实验中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验课上我们要边实验边思考,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锻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为欧姆定律的使用,一定要直接或间接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为目的,然后可由欧姆定律求得电阻的阻值。
25.图甲所示电路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将滑片P从最右端移到最左端,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B反映电压表V1示数随电流的变化
B.改变R1的值,其他条件不变,A和B一定有交点
C.改变R1的值,图中B一定与横轴相交,图中A的延长线不一定过坐标原点
D.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等于R1 的阻值
【分析】(1)根据电压表V2示数为0判断;
(2)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回答;
(3)当R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因此图线A的延长线一定过坐标原点;
(4)根据欧姆定律知,当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电流最小,由图判断两电阻的电压关系,根据分压原理确定两电阻的关系。
【解答】解:(1)滑片在最左端时,R2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因此此时电压表V2示数为零,由图象可得,图线B反映电压表V2示数随电流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
(2)根据分压原理,因此当R1的值大于R2的最大阻值时,电压表V1和电压表V2的示数一定不会相等,则两条图线一定没有交点,故B选项错误;
(3)根据U=IR可知,当R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因此图线A的延长线一定过坐标原点;故C选项错误;
(4)从图乙可以看出,电路中电流最小时,此时两电压表的示数相等,根据分压原理,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等于R1的阻值,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欧姆定律及串联电路的规律的灵活运用,关键是从图获取有效的信息,有难度。
26.有一测量人体重量的电子秤,其原理如右图所示,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踏板、压力传感器R(是一个阻值可随压力大小而变化的电阻器)、显示体重的仪表A(实质是电流表).若踏板的质量可忽略不计,已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3A,电源电压为12V,R0阻值为2Ω,电阻R(压力传感器)随压力变化的数学表达式为R=30﹣0.02F(F和R的单位分别是N和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该秤能测量的最大体重是1400N
B.踏板所受压力越大,电流表A读数越小
C.体重为600N应标在电流表刻度盘1A刻度处
D.该秤零刻度线(即踏板空载时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A刻度盘0刻度处
【分析】(1)电子秤测量的最大体重时,由R=30﹣0.02F可知,其电阻R最小,电路中电流最大,等于电流表的量程为3A.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流为3A时电子秤的电阻,再由R=30﹣0.02F求解最大体重。
(2)根据R=30﹣0.02F得到电阻与压力的关系,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即可判断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3)当体重为600N时代入R=30﹣0.02F得到电阻,由欧姆定律求出电流;
(4)当踏板空载时F=0,代入R=30﹣0.02F得到电阻,由欧姆定律求出电流。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电阻R与R0串联,当电路中电流I=3A时,电子秤测量的体重最大;根据欧姆定律可得:此时电路中的最小电阻为R总最小===4Ω;
根据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可得:R最小=R总最小﹣R0=4Ω﹣2Ω=2Ω,由R=30﹣0.02F得到F=50(30﹣2)=1400N,故A正确;
B、由R=30﹣0.02F可知:踏板所受压力越大,R的阻值越小,由欧姆定律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越大,故B错误。
C、踏板空载时F=600N,代入R=30﹣0.02F得,电阻R′=18Ω,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得:
I′===0.6A,所以体重为600N应标在电流表刻度盘0.6A处,故C错误,
D、踏板空载时F=0,代入R=30﹣0.02F得,电阻R=30Ω,由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得:
I0===0.375A,所以该秤零刻度线(即踏板空载时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G刻度盘0.375A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电子秤原理的理解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对解析式R=30﹣0.02F的理解。
27.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片P从a点滑到b点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Ia变为Ib.下列各图中,能表示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串联单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得出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关系,然后判断出对应的图象,再根据滑片位于a点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关系得出答案。
【解答】解:
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由I=可得,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
U=U电源﹣IR0,
据此可知,U﹣I图象是一次函数图象,故CD错误;
当滑片位于a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较小,电路中的电流较大,
由U=U电源﹣IR0可知,电压表的示数较小,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正确的表示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对应关系是关键。
28.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两个电阻的U﹣I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图线甲是电阻R1的“U﹣I”关系图象
②电源电压为12V
③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20Ω
④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V2示数为7.2V。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①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分析】①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V1测定值电阻R1的电压,电压表V2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变小,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变小,随电路电流增大,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大,据此判断甲乙图线是哪个电阻的图象;
②由图象求出两个电压表的示数,然后由串联电路特点求出电源电压;
③当电路电流最小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由图象找出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与流过它的电流,然后由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④由串联电路特点及欧姆定律求出变阻器滑片在中点时,电压表V2的示数。
【解答】解:
①由图象可知,图象甲电压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小,甲是滑动变阻器的图象,图象乙电压随电流的增大而变大,因此图象乙是电阻R1的图象,故①错误;
②由图象可知,电流I=0.3A时,滑动变阻器电压U甲=9V,电阻R1的电压U乙=3V,电源电压U=U甲+U乙=9V+3V=12V,故②正确;
③当I=0.3A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此时滑动变阻器电压U甲=9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R滑===30Ω,故③错误;
④由图象可知,电阻R1的阻值R1===10Ω,当滑片在中点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U滑=IR滑′=R滑′=××30Ω=7.2V,故④正确;
所以,②④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规律以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关键是欧姆定律的应用,要明白电路各个用电器的连接情况,还要会看“U﹣I”关系图象。
29.公共场所严禁吸烟。小明设计了一种简易烟雾报警控制器如图所示。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R为光敏电阻,其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烟雾增大到一定程度使电压表V的指针偏转到某区域时触发报警系统。以下做法能使控制器在烟雾较淡时就触发报警的是(  )

A.V改接大量程 B.增大激光强度
C.减少R0阻值 D.减小电源电压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R与R0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根据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可知,当烟雾增大时,光敏电阻阻值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R0两端电压的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据此得出控制器在烟雾较淡时就触发报警时分得的电压变化,然后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R与R0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
因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当烟雾增大时,光敏电阻的阻值增大,电路中的总电阻增大,
由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由U=IR可知,R0两端的电压减小,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R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增大,
要使控制器在烟雾较淡时就触发报警,就应在烟雾较淡时光敏电阻两端的电压达到报警系统触发的电压,
即增大气敏电阻分得到的电压,
A.电压表改接大量程时,不能改变气敏电阻两端的电压,故A错误;
B.增大激光强度,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小,分得的电压变小,故B错误;
C.减少R0阻值时,其分得的电压减小,光敏电阻分得的电压增大,故C正确;
D.减小电源电压时,光敏电阻分得的电压也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分析出控制器在烟雾较淡时就触发报警时光敏电阻分得的电压变化是关键。
30.如图所示,电阻R1标有“6Ω 1A”,R2标有“3Ω 1.2A”,电流表A1、A2的量程均为0~3A,电压表量程0~15V,在a、b间接入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闭合开关S后,为保证R1、R2均不损坏,则允许加的电源电压和通过电流表A1的电流不得超过(  )

A.9.0V 1A B.3.6V 0.6A C.9.6V 1A D.3.6V 1.8A
【分析】开关闭合后,两电阻并联,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2测通过电阻R2的电流;
(1)根据欧姆定律分别求出两电阻两端允许所加的最大电压,然后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确定R1、R2均不损坏时允许加的电源电压;
(2)根据欧姆定律求出通过两电阻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电流表A1的最大示数。
【解答】解:开关闭合后,两电阻并联,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电流表A2测通过电阻R2的电流,等效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1)因电阻R1标有“6Ω 1A”,R2标有“3Ω 1.2A”,
由I=可得:电阻R1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为U1=I1R1=1A×6Ω=6V,
电阻R2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为U2=I2R2=1.2A×3Ω=3.6V,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相等,且6V>3.6V,
所以,为了保护电阻R2,电源电压不能超过3.6V,故AC错误;
(2)当电源电压为3.6V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I1===0.6A,
通过电阻R2的电流为:I2=1.2A,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通过干路电流表A1的电流为:I=I1+I2=0.6A+1.2A=1.8A,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电压的计算,关键是欧姆定律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判断电路的最大电压和最大电流,还要记住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规律。
31.在研究“一定电压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电路图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4.5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0 1.5A”字样。在a、b两点间先后接入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2.5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当20Ω的电阻接入a、b问时,电压表示数始终无法达到2.5V,其原因可能是(  )

A.控制电压为2.5V太高
B.电源电压4.5V太低
C.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大
D.20Ω的电阻阻值太大
【分析】根据串分压的知识进行判断,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根据U=IR,电压与电阻成正比,所以U1:U2=R1:R2。
【解答】解:由题意知,电源电压为4.5V,电阻两端的电压为2.5V,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应为4.5V﹣2.5V=2V;
根据串分压的知识:===,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Ω,电阻的阻值为滑动变阻器阻值的2倍,
所以其两端的电压也为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的2倍,其电阻太大或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而造成了电压表示数始终大于2.5V,而无法达到2.5V,D正确,AC错误;
若增大电源电压,则电阻两端的电压会更大,B错误;
故选:D。
【点评】查了电路中串分压的知识,常根据这个知识判断变阻器的规格或判断滑动变阻器的滑动方向,要注意理解掌握。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2.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 OB ,入射角是 60 度。界面的 左 (选填“上”“下”“左”“右”)侧是空气。

【分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
【解答】解:由于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故OA、CO中应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则PQ为法线,MN为界面,而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故OB是折射光线,CO是入射光线,由于∠COM=30°,故入射角为∠COP=6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界面的左侧是空气,右侧是玻璃。
故本题答案为:OB;60;左。
【点评】当光线射向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将向靠近法线的方向偏折,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33.小谢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的实验。

(1)图乙是未连接好的电路,请在图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电路。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控制不变的量是 电阻 。开关S闭合后,将滑动阻器的滑片P从b端移至a端,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实验时,电源电压保持3V不变,当滑片P位于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6 A
(3)若实验时突然出现电流表示数增大,电压表示数变为零的现象,产生此故障的原因是 电阻R或电压表短路 。
(4)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R由5Ω更换为10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 C 。
A.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 B.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分析】(1)变阻器按一上一下接入电路中与电阻串联,由图丙所示确定电压表选用的量程与电阻并联;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控制电阻不变;分析将滑动阻器的滑片P移至a端时电路的连接,根据电压表示数确定此时电流表示数;
(3)若实验时突然出现电流表示数增大,说明电路中电阻减小,电路仍为通路,根据电压表示数变为零分析产生此故障的原因;
(4)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需控制定值电阻的电压相同,当换上大电阻时,根据分压原理确定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结合分压原理确定滑片移动的方向。
【解答】解:(1)变阻器按一上一下接入电路中与电阻串联,由图丙所示,电压表选用小量程与电阻并联,如下所示: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控制不变的量是电阻。开关S闭合后,将滑动阻器的滑片P移至a端时,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电压表测电源电压,最大为3V,由图知,此时电流表示数为0.6A;
(3)若实验时突然出现电流表示数增大,说明电路中电阻减小,电路仍为通路,因电压表示数变为零,产生此故障的原因是:电阻R或电压表短路。
(4)根据串联分压原理可知,将定值电阻由5Ω改接成10Ω的电阻,电阻增大,其分得的电压增大;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实验中应控制电压不变,应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应增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由分压原理,应增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所以滑片应向右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即选C。
故答案为:(1)如上所示;(2)电阻;0.6;(3)电阻R或电压表短路;(4)C。
【点评】本题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同,考查电路的连接、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及欧姆定律的运用和故障分析、实验的操作过程等知识。
34.小明利用图甲器材,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其中电源电压为4伏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定值电阻有5欧、10欧、15欧、20欧、25欧。

(1)把图甲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在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其原因是 电流表没有调零 ;
(3)实验中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得到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如图丙),由图象可得出结论是 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4)实验中,小明在读取电流表示数后,断开开关,拆下阻值为5欧的电阻,改接阻值为10欧的电阻,接下来的操作为 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往右移,使R两端电压为2.5V 。
【分析】(1)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的接,电流表与电阻串联,根据图丙判断出量程;
(2)闭合开关前,调节电流表,是电流表的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3)由题意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分析图象得出通过电阻的电流和阻值的乘积关系,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4)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判断将5Ω的电阻更换为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1)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的接,电流表与电阻串联,根据图丙知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如下所示:

(2)在没有电流通过电流表时,若指针反向偏转,则说明电流表指针没有调零;
(3)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即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时,由图乙可知,通过电阻的电流I与电阻的阻值R的乘积为2.5V不变,
故可得结论: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4)拆下阻值为5Ω的电阻改换成阻值为10Ω的电阻,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往右移,使R两端电压为2.5V不变。
故答案为:(1)见上图;(2)电流表没有调零;(3)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阻值处,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往右移,使R两端电压为2.5V。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涉及到电路的连接、故障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和实验的注意事项等。
35.为了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小晨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恒为6V,R1是定值电阻,R2是滑动变阻器。

(1)若按实物图进行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 。经检查,是实验电路中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在答题卡上×掉错误的连线,画出正确的连线(只允许改动图中的一根导线)。
(2)闭合开关后片P,发现两电表示数始终如图乙所示,原因是将滑动变阻器的 CD (填字母)两个接线柱接入了电路。
(3)改正错误后,小晨继续实验有关实验数据标记在图丙上。分析图丙可知,他所选择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是 B (选填字母)。
A.10Ω 2A B.25Ω 2A C.50Ω 0.5A D.50Ω 2A
(4)图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表示 电功率 。
【分析】(1)原电路中,阻与变阻器并联,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据此分析电表的示数;
电阻应与变阻器串联,电压表与电阻并联据此修改;
(2)移动滑片,电流表示数不变,说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或为定值电阻;根据电压表的示数确定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
(3)根据图丙可知,当电路中电流最小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根据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4)根据阴影部分可知,阴影面积等于电压和电流的乘积,据此判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含义。
【解答】解:(1)电阻与变阻器并联,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故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测电源电压有示数;
电阻与变阻器串联,电压表与电阻并联,修改后如下所示:

(2)根据图乙可知,电压表的量程0~15V,分度值为0.5V,示数为6V,等于电源电压,因此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即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CD接入了电路;
(3)根据图丙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0.2A,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1V;
由串联电路电压规律和欧姆定律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R===25Ω;电流大于0.5A,故选B;
(4)根据图丙可知,阴影部分面积等于电流与电压的乘积,因此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表示电阻的电功率。
故答案为:(1)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如上;(2)CD;(3)B;(4)电功率。
【点评】本题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考查电路连接、反常现象的分析、器材原选择及电功率公式的运用。
36.小敏用图甲所示电路来测定某定值电阻的阻值
实验次数 U/v I/A R/Ω
1 2.0 0.20 10.0
2 2.5
3 2.9 0.28 10.4
(1)闭合开关前,要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 A (选填“A”或“B”)端
(2)闭合开关后,发现只有一只电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请结合图甲电路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互换了 。
(3)排除故障后,进行三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上表。表中第二次实验的电流可从图乙中读取,根据这三次测得的数据求得此电阻的阻值为 10.3 欧(保留一位小数)
(4)下列实验电路图丙中,也能够得出定值电阻Rx阻值的电路有 ACD 。

【分析】(1)为了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在阻值最大处;
(2)电压表的特点是电阻很大,串联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
(3)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流,再根据R=算出第二次电阻,最后求出平均电阻;
(4)要测量电阻阻值,需要测出电阻两端电压与通过电阻的电流,然后应用欧姆定律求出电阻阻值;
分析图示电路图,应用串并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分析答题。
【解答】解:(1)为了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在阻值最大处即A端;
(2)由电路图知: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由于电压表的电阻很大串联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电流表示数为零
电压表与电源两端相连,有示数;
(3)图乙中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24A,
此时的电阻R2==≈10.4Ω;
三次的平均电阻为:R==≈10.3Ω;
(4)A.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电源电压示数为U,电流表测量总电流示数为I,总电阻为,Rx的阻值为Rx=﹣R0,故A可以测出Rx的阻值,故不A正确;
B、两电阻并联,电压表测电源电压示数为U,电流表测量R的电流示数为I,
已知R的电阻,根据U=IR算出R两端的电压也就是电源电压,无法知电流,不能测出电阻,故B错误;
C、两电阻并联,上面的电流表测量干路的总电流示数I,下面的电流表测量电阻R的电流示数为I1,
已知R的电阻和电流,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的电压U=I1R,Rx的电流Ix=I﹣I1,则Rx==,故C正确;
D、两电阻串联,分别利用电流表测出滑片位于最大阻值处和0Ω时电路中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的电压,利用电源的电压不变得出等式即可求出Rx的阻值,故D正确。
故选ACD。
故答案为:(1)A;(2)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互换了;(3)10.3;(4)ACD。
【点评】本题难点是特殊方法测电阻阻值问题,要测电阻阻值,需要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电压与通过电阻电流,分析清楚图示电路结构、应用串并联电路特点与欧姆定律即可正确解题。
3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10.0 厘米。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倒立、放大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40 厘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由于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 下 调,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的 下 方;
(4)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B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5)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远视  眼镜(近视/远视)。
【分析】(1)图中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2)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据此进行分析;
(3)蜡烛燃烧,烛焰向下移动,光屏位置不变,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位置,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凸透镜中心在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连接上,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移动方向,同时也可以判断烛焰中心在主光轴的方位;
(4)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远视眼。
【解答】解:
(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cm﹣1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55cm﹣25cm=30cm,根据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30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40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由于蜡烛燃烧变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向光屏的上方移动,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凸透镜向下移动;
由于凸透镜中心在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连接上,所以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的下方;
(4)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u=16cm﹣10cm=6cm,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5)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
故答案为:(1)10.0;(2)倒立、放大;40;(3)下;下;(4)B;(5)远视。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
38.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M架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时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在找像的过程中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则蜡烛B应放在A的另一侧。一边移动蜡烛B,一边用眼睛透过玻璃板观察,当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时便停止移动蜡烛B,B的位置即为蜡烛A像的位置。
(3)为了确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采取的做法是 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光屏,看能否接收到蜡烛A的像 。
(4)小红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棋子进行比较,来获得物像大小关系。
(3)蜡烛B在A的另一侧,可以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只有当它们完全重合时,才能更好的比较其大小关系。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解答】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找到蜡烛A的像的位置;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的关系。一边移动蜡烛B,眼睛一边透过玻璃板观察,当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停止移动蜡烛B,B的位置即为蜡烛A像的位置;
(3)为了辨别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可以拿白色的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如果光屏上承接不到像,平面镜成虚像;
(4)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小红将蜡烛不管是远离玻璃板还是靠近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3)在蜡烛B的位置放置光屏,看能否接收到蜡烛A的像;(4)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四.计算题(共2小题)
39.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欧。闭合开关S,电流表Al的示数为0.3安,电流表A的示数为0.5安,试求:
(1)通过电阻R2的电流是多少?
(2)电源电压是多少?
(3)电阻R2的阻值是多少?

【分析】分析电路的连接及电流表测量的电流,
(1)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求通过通过电阻R2的电流是;
(2)根据欧姆定律I=求R1的电压即电源电压;
(3)根据欧姆定律I=求R2电阻。
【解答】解:闭合开关S,两电阻并联,电流表A1测通过R1的电流,电流表A测总电流,
(1)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通过通过电阻R2的电流是:
I2=I﹣I1=0.5A﹣0.3A=0.2A;
(2)根据欧姆定律I=可得R1的电压即电源电压:
U=U1=R1I1=10Ω×0.3A=3V;
(3)根据欧姆定律I=可得电阻:
R2===15Ω。
答:(1)通过电阻R2的电流是0.2A;
(2)电源电压是3V
(3)电阻R2的阻值是15Ω。
【点评】本题考查并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的运用,为基础题。
40.小敏看到超载车损坏公路的新闻报道,设计了一个称量车重的模拟电路,将载重量转化成电流表示数,如图甲。电路由电源、称重计(电流表、量程0~0.6A)、定值电阻R0,滑动变阻器R1、弹簧和开关组成。已知电源电压8伏,滑动变阻器R1长40厘米、最大阻值20欧,且电阻的大小与其接入的长度成正比,弹簧的长度与受到压力之间的关系如图乙,当没有载物时,变阻器滑片指在上端,电流表示数是0.1A。

(1)定值电阻R0多大?
(2)最大载重时,该模拟电路的电流表示数多大?
(3)小华觉得最大称量时,该模拟电路的电流表示数应该过满量程的一半,则应选择定值电阻:R2=20欧、R3=5欧和R4=1欧中哪个替换R0,替换后,最大称量时,电流表示数多大?
【分析】(1)当没有载物时,变阻器滑片指在上端,R1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流表示数为0.1A,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利用电阻的串联求出定值电阻的阻值;
(2)由图乙可知,弹簧的最大压缩量,根据滑动变阻器电阻的大小与其接入的长度成正比求出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该模拟电路的电流表示数;
(3)根据题意可得电流表最大示数的范围,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得出等式即可求出定值电阻的阻值范围,然后确定定值电阻的阻值,再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最大称量时电流表示数。
【解答】解:(1)当没有载物时,变阻器滑片指在上端,R1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流表示数为0.1A,
由I=可得,电路总电阻:
R总===80Ω,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定值电阻的阻值:
R0=R总﹣R1=80Ω﹣20Ω=60Ω;
(2)由图乙可知,弹簧的最大压缩量:
△L=L﹣L1=40cm﹣24cm=16cm,
因滑动变阻器电阻的大小与其接入的长度成正比,
所以,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R1′=R1﹣R1=20Ω﹣×20Ω=12Ω,
则该模拟电路的电流表示数:
I′==≈0.11A;
(3)电流表量程为0.6A,电流要超过量程的一半,则:I小>0.3A,
即I小==>0.3A,
解得:R<14.67Ω,
电路最大电流I大≤0.6A,则
I大==≤0.6A,
解得:R≥1.33Ω,
综上可知,电阻应选择R3;
替换后,最大称量时,电流表示数:I===0.47A;
答:(1)定值电阻R0为60Ω;
(2)最大载重时,该模拟电路的电流表示数为0.11A。
(3)应选择定值电阻R3,替换R0,替换后,最大称量时,电流表示数0.47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从图乙中读出有用的信息和利用好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与电阻丝长度的关系是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