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你知道什么是长生果吗?作者为什么要给长生果加上引号呢?
长生果指的是花生,又叫落花生、地果等,因为它营养丰富,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它为长生果。作者笔下的“长生果”指的是花生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27 我的“长生果”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比喻 美差 过瘾 直奔那里
书籍 如饥似渴 报偿 沉甸甸
yù chāi yǐn bèn
jí jī chánɡ diàn
下面这些容易读错的字音,你能读正确吗?
馈赠 磁石 委屈
酵母 皎洁 借鉴 呕心沥血
kuì cí wěi
jiào jiǎo jiàn lì
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往往让男孩子抢了去,我们女孩子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
一起来读一读下列句子吧!
多音字:
chāi
chā 差错 chà 质量差 cī 参差
美差、交差、出差、钦差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偏旁是竹字头,指竹子、珠片。“籍”字可以理解为在竹简上书写或记载一个人出生以来的详细资料,如籍贯、祖籍等;又可以理解为将与过去有关的人或事记录在竹简或其他的文字载体上,供人们学习了解,如书籍、典籍等。
jí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时积累的那些
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本义指酒酵,俗称酒母。可以组词“酵母、发酵”等。
jiào
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kuì
形声字,本义是以食物送人。
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它们是——
跳读
快速默读
划出关键语句
提炼关键词
批注
表格
提纲
结构图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我的“长生果”。》
整体感知
围绕“阅读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用画出关键语句、提炼关键词、批注等方法自主学习,借助表格、提纲、结构图等形式梳理信息。
阅读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互动课堂
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她从童年的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我最早的读物是被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
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直奔那里。几个月的工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作者读过的书的类型:
最早的读物是香烟盒中印着的“水浒”“三国”故事小画片,后来是《七色花》《血泪仇》《刘胡兰小传》等这样成套的真正的连环画,再后来是小镇文化站里的文艺书籍,最后是学校图书馆里的古今中外的大部头。
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
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阅读使作者想象力丰富,而丰富的想象力能让作文新颖、别致;阅读使作者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增强,为作文能准确借鉴、模仿和创造打下基础,所以写作是离不开阅读的。
一起来总结:
拓展延伸
名人爱书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结构梳理
长生果”
我的“长生果”?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童年快乐的读书生活
课外书籍对“我”的作文大有帮助。
作者通过回忆 ,阐明了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 的影响。
主题概括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自己生活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 )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
一、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课堂演练
比喻
排比
1.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
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只要略知大意,不追求理解透彻”的味道。( )
二、将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成语。
废寝忘食
不求甚解
三、谈谈你对读书的心得与感悟。
示例:我读书首先喜欢默读,先略知其意,然后精读,品味文章的语言及人物形象,最后深入理解,感受作者写作的目的,感悟书中的人生百态及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