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一、词汇积累: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 句 意 思
通假字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见 才美不外见 同“现”
材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一词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才 动词,通“饲”,喂
虚词 之 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 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句首语气词,表推测,恐怕,大概,可能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且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虽 故虽有名马 连词,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连词,虽然
二、精讲精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
(1)故虽有名马( )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3)骈死于槽枥之间( ) (4)不以千里称也(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6)策之不以其道( )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8)执策而临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吾妻之美我者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乃记之而去
C.不以千里称也 可以一战
D.其真无马邪 择其善者而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
(1)故虽有名马(因此,所以)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3)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 (4)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5)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 (6)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 (8)执策而临之(面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马之千里者 吾妻之美我者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乃记之而去
C.不以千里称也 可以一战
D.其真无马邪 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C.介词,表示动作凭借的条件,凭借;D. 表反问语气,难道/代词,其中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它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就表现不出来。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想和普通的马一样都达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解析: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
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示例: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