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虞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识课文内容,体味词人的激愤之情与旷达之胸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中表达的情感脉络层次难点:如何理解此诗感情上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特点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了解作者 李煜,又称南唐后主。做了十五年皇帝,国亡而被俘,从此以泪洗面。后来因为这首词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便被人用药毒死。这首词是李后主到宋朝做俘虏一年后的一个夜里写的,作者一字一泪,读者一字一泪,歌者一字一泪!这首词的意境,沉痛悲凉,回肠荡气,被推为千古绝作。二、理清思路 上片----回忆往事下片----无可奈何 三、诗眼分析 愁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表怀念之情,抒亡国之恨。四、难点突破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这是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吹进词人被囚禁的小楼,提醒他又是一年过去了。“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往事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忘记,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请大家体味“只是”二字,如果换成“可惜”行不行?不行: 诗歌贵在含蓄,“可惜”太过直露。 他遥望南国感叹,“雕栏”“玉砌” 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那里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 ,“是”含有即成事实无法改变之说,含蓄表达出这两个字的叹惋口气,传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五、名句赏析 从修辞、情感等角度,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它以春水的汪洋恣肆比喻愁思的深广无边;而且以春水的长流不断比喻愁思的无穷无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词人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无常的悲伤与感慨,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通过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六、艺术特色 比喻生动·化抽象为形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对比鲜明 七、总结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 八、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PAGE
3
将进酒(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将进酒》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识课文内容,体味诗人的激愤之情与旷达之胸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中表达的情感脉络层次难点:如何理解此诗感情上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特点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要求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课文,体味情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初步把握内容 推测: 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四、题解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五、拓展----酒与文化
何事文星与酒星, 一时钟在李先生。 高吟大醉三百首, 留著人间伴月明。 ——郑谷《读李白集》 六、研读课文 诗中表达的情感脉络层次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感伤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欢乐之情“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愤激之情“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狂放之情感情上大起大落跌宕起伏 用辞大胆豪放飘逸 七、学生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PAGE
2
将进酒(第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将进酒》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识课文内容,体味课文主旨句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理解诗人纵横捭阖的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但愿长醉不复醒”难点: 艺术特点赏析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点拨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二、探究思考 1、统摄全篇的主旨句是――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2、诗人为什么会“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是诗人的悲愤之词。李白秉拿云之志,抱旷世奇才,常自比于谢安、诸葛,希望辅佐君王,成就不世之业。却因君王昏庸、权奸当道、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诗人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理想彻底破灭。他无力改变这一切,于是只好逃入酒乡,从痛苦中摆脱出来。 3、比较主旨句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异同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三、点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四、点拨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诗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 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诗作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五、艺术特点分析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起兴:由黄河引出人生 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 反衬: 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六、学生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PAGE
2
阁夜
年级 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阁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识课文内容,体味作者诗人孤独忧伤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理解诗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思想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内容和作者悲壮深沉的情怀 ?? 难点:尾联用典及其作用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了解背景 一个深冬的夜晚,大雪初霁,旅居在夔州西阁楼中的诗人,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中的“阁”,即夔州西阁。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二、熟识课文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研读课文 首联:光阴荏苒,岁序逼人,衰年多病,久客天涯的诗人心中顿生岁月不居、人生几何的无限感慨。 意境开阔雄浑,感情沉郁悲凉,笔法曲折顿挫。 颔联:“五更”时分,“鼓角”声声,内乱不已,愁人不寐。冬日三峡,银装素裹,虽是深夜却如同白昼,银河星斗,倒映江中,水流盘旋,波光闪烁,诗人把忧国忧民的主观感受点染到这客观景物上。诗句阔大雄浑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军阀混战,战祸绵延,“野哭千家”,灾难深重。哀痛的“野哭”,悲苦的“夷歌”,有力地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气氛,也暗喻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的遭遇。 尾联:诸葛亮、公孙述同样都已成为黄土。既然历史贤愚不分,是非混淆,那么我又何必为目前的 “人事”和“音书”耿耿于怀?眼前的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两句触景生情,抒发了胸中的郁愤与不平。它是诗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的曲折表现,是诗人对唐朝统治者完全失望的心情的流露。
诗句曲折婉转,无限凄恻。 四、赏析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诗中描画寒宵雪夜的图景,抒发诗人孤独忧伤的心情,出现在诗人笔下的景色,不是事物的刻板记录,而是饱和着诗人丰富感情的艺术形象,蕴含著诗人无限的情思。
该诗历来被称为老杜七律之典范,“气象雄盖宇宙,法津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五、学生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PAGE
4
将进酒(第3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将进酒》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识课文内容,完成难点突破,进一步理解诗人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完成对难点问题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问题突破 难点:如何准确理解诗人的狂放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练习·鉴赏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一、难点突破 1、通过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诗人狂放的感情 明确 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 出手甚大:不惜将出名的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 倒宾为主:本是友人招待于他,此时竟忘形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 其形骸之放浪、情态之任诞、呼之欲出。 2、怎样理解诗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兴的作用 明确 词句有比兴的作用 。以黄河水的急遽奔流和一去不返引起人生短暂的慨叹,比喻人生易老、华年易逝;同时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来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以曹植为例? 明确 曹植少以才华为父赏识,谢灵运以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他颇具事业心,一生追求“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却备受猜忌,有志难展,英年早逝。李白钦佩其才干,同情其遭遇,借以自况,加之曹植与酒联系颇多,正好切事,所以用以做例证。 二、深层探究 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但愿长醉不复醒是否矛盾? 三、拓展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称。玩读李白诗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味。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连升天的灵魂都带着醉意。
当代富有诗人气质的学者安旗在《李白纵横探》一书中,神奇美妙地描绘了李白临终的情景,写道: “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 四、回归课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学生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