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19 14:2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



前路茫茫——大宋出路在何方
锐意变革——均市青募和农方
纵看古今——共性个性改革难
悲歌末路——虽千万人吾往矣
前路茫茫——大宋出路在何方
960 1004 1019 1021 1037 1040 1042 1043 1045 1048 1067 1069 1085 1086 1101 1127

北宋立国

澶渊之盟

宋辽: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
司马光
王安石
苏东坡

宋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整顿吏治
宋神宗
出生
登基
去世

变法

北宋灭亡
  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从各路、州、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全国军队总计1259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
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
太祖、太宗时选练的禁兵大多已死去,老弱又不能裁减,后来的兵士没有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士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难免骄惰。
太祖时,禁军领月粮,营在城西者在城东给,营在城东者在城西给,都由自己背负。仁宗时,禁军领粮,竟要雇人挑。
首都东京的禁兵整天在街上嬉游,买卖“伎巧绣画”,衣服举止都不像军兵。陕西路沿边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
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知道作战,见到敌人就害怕。宋对西夏屡战屡败,西夏听说宋兵多禁军,就举手相贺,以为必胜。
边患危机
  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加上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科举以外,还有所谓“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通过“恩荫”授官,甚至皇族宗室七岁时即可授官。
  太祖时,曾立誓约,不杀大臣。太宗也对臣下极宽,曾对宰相说:“弊病如同鼠穴,如何能堵塞,只要除去其甚者就可以了。”真宗以下的皇帝,继续标榜“大度宽容”这个“祖宗旧法”,除叛逆谋反罪外,京官犯罪,只是贬任地方官,俸禄照旧,罪大者也只是降级到“远恶军州”安置,“过岭”(大庾岭)、“过海”(到海南岛)算是最重的处置,但仍然做官食禄。官员们相互庇护,有恃无恐,贪污行贿屡见不鲜。大小官员放手敲剥人民,生活极其奢靡腐败。
呦,他怎么也当官了啊?
财政危机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政治危机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万
1. 7万
2. 4万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1021年(真宗) 15 085万余 15 677万余
1049年
(仁宗) 12 625万余 12 611万余
1065年
(英宗) 1l 613万余 13 186万余
“冗兵”
“冗官”
“冗费”
灾年流民编入军队
边境大屯兵防辽夏
定官不定员,一职多官
科举录取增,重文轻武
奖勋贵功臣 恩荫赏赐
军费与俸禄开支剧增
大兴土木和皇室奢靡
向辽与西夏缴纳岁币
军事部署上“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统兵权(禁军将领)与调兵权(枢密院)分离
实行更戍法,轮换驻防,频繁调动,
积贫
财政危机
积弱
边防危机
项目 宋真宗 宋英宗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矛盾
政治危机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边患危机:


前奏:
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
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范仲淹(989一1052)
“庆历新政”

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问题:变法讨论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宋神宗持何态度?
是节流还是开源。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锐意变革——均市青募和农方
措施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发运使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强制性的收购运销
违反客观经济规律

市易法 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增加了政府收入 打击富商大贾利益
树立变法反对对派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高利贷者利益受损
扩大变法的对立面


积极开源
锐意变革——均市青募和农方
措施 内容 作用
募役(免役)法 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征收募役费用 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按户等级交钱
富户不满变法

农田水利法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政府收入增加 按户等高分派
富户感到吃亏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划分等级,据此征税 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 官僚地主豪绅
不得隐瞒土地

变法核心在富国强兵
富国强兵核心在理财
理财核心在开源
锐意变革——均市青募和农方
措施 内容 作用
将兵法 精简裁并禁军,选拔将官,加强训练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改变更戍法兵将脱节的弊端
保甲法 农户按保组织,闲时训练,战时作战 增强了军事力量,减轻了财政负担 保地方安宁战时配合正规军
保马法 废掉牧马监,改由民户代养官马 节约了朝廷开支,降低了马匹死亡率
军器监 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制造 军器的制造改善,数量增加
锐意变革——将兵保甲军器马
措施 内容 作用
科举改革 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使革新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改革学校制度 改组太学,撰注《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 选拔了大量人才
三经新义,经学教材。宋王安石撰《周官新义》,王雱、吕惠卿撰《毛诗义》、《尚书义》之合称。为熙宁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王安石在《周官新义序》中说明,他训释《周礼》,意在“立政造事”。熙宁八年(1075)颁于学校, 成为法定教材,并用以取士,统一经义,以“一道德”。
提供依据,减少阻力
培养人才,统一思想
锐意变革——科举学校新义法
  材料二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三 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鞭打之意)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青苗法之评论
  材料四 欧阳修认为:夏料钱于春中俵(biào,把东西分给人)散,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户户缺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尚有说焉。若秋料钱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
——转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五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六 苏辙认为:役使人民时不可不用乡间民户,犹如任命官吏时不可不任用士人。乡户有田产来谋生,所以无逃亡的忧虑;这些人纯朴愚钝而很少诈伪,所以无欺骗轻侮的祸患。现在舍弃这些人不用,恐怕掌管财务的人中,必定有盗用的奸吏;掌管捕拿盗贼的人中,必定有逃窜隐遁的弊病。……有官品的人家免服徭役,这是由来已久的事。在古代凡属国子俊秀即将要被国家任用为官的人,本人都免服徭役;政府中的办事及勤杂人员,既然在官府中任职做事,也都免除家人的徭役。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免役法之评论
材料七 免役法是按户等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免役钱……而按原来政府的标准定出的户等都是很不准确的,这就给那些不法官吏在定户等中乘势弄权、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等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除了征收免役钱、助役钱之外,又多收二分所谓的免役宽剩钱,以备水早灾荒年份之用。地方官吏为逮功请赏,原只规定征收20%的免役宽剩钱则接百分之四十、五十的比例征收…朝廷在实行免役法之后,又实行了保甲法。这使民户既纳了役钱,又要再服役。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材料八 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商贾为之不行,通都会邑,至有寂寞之叹,非独商贾之患也,而上下均受其弊”。连最初倡议施行市易法的魏继宗也认为,“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市易法之评论
材料九 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出现贱买贵卖、强买强卖现象,这虽然违背了市易法的初旨,却是市易法实施的必然结果……市易务拥有“增”、“损”物价的权力,贱买贵卖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市易务官大多是从被称为“兼并之家”的大商人中召募的,一旦大权在手,强迫客商低价卖给市易务,再转手高价强卖给行铺户,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勾当。对市易务官的考核奖罚只限于本钱是否发放,22%的利息(含市例钱)是否足额收缴。交易牙利、批零差价收益不归中央财政,毋须考核,部门利益使市易务官吏对此趋之若鹜。市易务事务烦杂,吏人众多,如市易法规定在京市易务设勾当公事官一员,但从设置之初就突破了这一限制。……法定的市例钱远不够增设的吏人俸给,缺口要由市易务自行解决,庞大的行政开支压力促使市易务不择手段地增加收入。
--摘自魏天安《王安石市易法真相:国家强制剥夺国民财产》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文化大师虽然主张明确、说一不二,但要做成事情,还必须依赖庞大的行政架构…… 苏东坡开始反对变法,就是因为在基层社会目睹了“青苗法”在执行时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的事实……因此再好的主张也会走向反面
文化大师亲自执掌最高权力,虽很风光,却是孤家寡人。他们以前的文友一般都没有行政能力,而原来行政架构中立即表态支持的大多是“小人”…… 因此实际操作权利大多半落到了这样的人物身上……如果皇帝态度有变,最早反咬一口的也必然是他们……王安石变法时最得力的助手是吕惠卿,但后来风向有变,最猛烈地攻击王安石的也是这个人。
——《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___________

变法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____________,遭到强烈
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___________作了调整
富国强兵
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旧势力的利益
生产关系
纵看古今——个性共性改革难
不同点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根本目的
性质
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
废除旧制度
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封建化的运动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1.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放在其所属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不要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
2.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要辩证、全面的去评价。
3.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
评价改革的原则
第一,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
第二,改革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百姓个人利益,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三,改革必须培养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四,改革过程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加强监督。
司马光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悲歌末路——虽千万人吾往矣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政见对立、各不相让,但是人们很难指出他们正在个人私德上有什么瑕疵,或者互相之间落井下石、互相陷害的痕迹……都算得上君子……王安石去世时,司马光已经病重,他对王安石的去世极感悲痛,命令必须厚葬之……
王安石晚年,曾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与苏东坡见面。他不仅亲自骑驴到码头迎接苏东坡,而且两人还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两人一起有了南京钟山,……临别,两人还相约买地毗邻而居。
——《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次荆公韵四绝
作者:苏轼 (宋)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皇之盛。而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严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
梁启超: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吕思勉: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史家,又有曲为辩护的,其实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若弊窦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
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