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4《蒸腾作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4《蒸腾作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9 11:0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成安一中 刘世伟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五章第四节蒸腾作用,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学情分析
对于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学生缺乏对现象的分析与思索。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和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和自然界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参照书本要求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师生互助、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课
植物生长需要水,那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是这样吗?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教师通过语言独白“要弄明白这个道理,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什么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名称)
2、新授
1.植物的蒸腾失水
实验目的:首先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1)两个试管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2)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3)描述两个塑料袋出现的实验现象?原因?
(4)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板书) 
2. 实验探究蒸腾作用的结构:主要是叶片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师生共同复习叶片的结构,大胆推测蒸腾作用可能与叶片上气孔有关,并设计实验。
教师启发学生: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分析判断:将不同处理后的枝条分别放入下列装置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几天后(第二课时)展示结果:

现象:试管内液面下降高度D>B>A>C
分析:①D试管中液面下降最多说明水分散失最多,进而说明工作的气孔数目最多;C试管中液面下降最少说明水分散失最少,进而说明工作的气孔数目最少;由此可知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表面的气孔完成。
②通过试管A和试管B中液面高度可知B试管中叶的下表皮工作的气孔数目要比试管A中叶的上表皮工作的气孔数目多。
结论: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表的气孔完成;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
教师讲述: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3.蒸腾作用的过程
根是绿色开花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叶是绿色开花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哪些结构进入叶片,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的呢?
多媒体展示蒸腾作用视频及图片,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得出该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4.蒸腾作用的意义:
(1)体验1:喝橙汁(半杯)。分析不用力吸橙汁不能入口的原因是缺少上升的动力,体会出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使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由此现象,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2)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3)在炎热的夏季,植物没有“腿”不能移动,那是如何解决高温问题的?
由2,3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3、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和意义。
情感升华:观看视频: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让学生简单回顾本节内容并站在新的高度和角度,体会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练习
1.蒸腾作用时,水分是以什么状态散失的( )
A.液态  B.气态  C.固态  D.都不是
2.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是( )
A.根、茎、叶 B.叶、叶柄和幼嫩的茎 C.所有器官 D.花、果实、种子
3.为什么往往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且对移栽植物枝叶进行适量裁剪?
5、作业
课后习题,预习第5节并完成预习案
6、板书
5.4蒸腾作用
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
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意义:1.促进植物体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
2,降低叶面温度
七、教学反思
优点:实验的设计和实物的演示,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用生活中的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生物知识的趣味性以及它的奇妙之处。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设计了几个生活中事例,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通过后面的小结,都记住了蒸腾作用的意义。
不足: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时间有些短,好多学生思考不充分。以后教学中多分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解决问题。


D:叶的上下表面都不涂凡士林

C:叶的上下表面都涂凡士林

B:叶的上表面涂凡士林

A:叶的下表面涂凡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