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8.24.2《关注农村环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8.24.2《关注农村环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19 13: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8单元第24章人与环境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2.列举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3.能够调查家乡环境 变化的活动,并得出初步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难点:列举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知识 链接 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按区域划分,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农场、一个流域、一个城市等。 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组成单一;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教学 思路 总体思路: 1、你的家乡环境有那些变化? 2、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3、为建设家乡、美化社区环境,我们应做些什么?????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 调查 交流 一、调查、交流? 1、农村的范围是什么? 2、(农村)家乡有哪些变化? 农田、果园、乡镇企业、居住地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农田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聚居的地方就形成了农业村落,即农村。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地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让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
专题 讨论 二、专题讨论:现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1、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的后果。? 2、乡镇企业工厂的污染情况:空气,土壤,水,农田等具体现象。? 3、农作物秸秆处理问题(说说目前是怎么处理?)? 4、人畜粪便处理问题(目前是怎么处理的?)?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将本组结果与大家分享 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 讨论 交流 三、分析、讨论、交流? 讲解生态农业村的结构? 展示生态农业村的结构示意图。说出各项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示意图,师生共同解决讨论题:? 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情况,谈谈改善农村环境,美化自己的家乡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呢?? 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答:太阳能。) 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答:沼气里。) 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 (答:优点是利用农作物和秸秆中的能量,杀灭粪便中的病菌,减少燃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等。) 4、这个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办起一家食品加工厂,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下脚料? (答: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也含有很多没有被利用的能量,可将它们放入沼气池发酵后,剩余的渣水再为农作物施肥。) 5、生态农业又称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优化农业结构——不仅有传统的种植业,还有养殖业、食品加工厂等。这样可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 二是保护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再循环利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6.、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美好的农村环境的必由出路。 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学习 小结 1、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
一、农村环境: 概念
农村环境问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必由之路:生态农业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关注农村环境,介绍了家乡的环境变化、发展生态农业,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本节内容里蕴涵着人文思想,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学习身边的环境状况以及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今后应注意资料丰富、贴切,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要考虑到这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后面的知识,这时的学生学习兴趣远不如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参与面问题多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