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
陈子昂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官场上的潮起潮落
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 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让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忧愤而死。终年仅四十二岁。
齐诵读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部分解词
1、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3、涕:
古时指眼泪。 4、前:
向前看 5 、念:
想到
拍一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找对比
3.赏析诗歌
讨论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 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找一找:找对比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昏庸之人太近。
冷与热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赏析一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划出本诗
的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谁?这两句如何理解?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正如后人所作《陈公旌德碑》云:"道可以济天下,而命不通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而运不合于尧舜"。
赏析三
分析本篇在艺术 表现上的特色。
赏析三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画画心中的陈子昂
“ 陈子昂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
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加油!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