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9课 报任安书(节选)
【助读博览】
一、背景回放
皇权压迫下的控诉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
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
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
举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
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
发兵诛杀江充等人,与丞相(刘屈氂)大军战于长安,当
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
乱中接到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
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
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
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
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拓展链接
1.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
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
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
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
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
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
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也可以谈论政治,如欧阳
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
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书信和
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书
信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就
是此类。
2.太史: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称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3.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4.剖符丹书: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叫作“剖符”;丹书,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5.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6.五刑: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在西汉汉文帝前,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墨”是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劓”是割掉鼻子,“剕”是断足,“宫”是剥夺犯人生育能力,“大辟”即死刑。隋唐之后,五刑则指笞、杖、徒、流、死。
一般将前者称为奴隶制五刑,后者称为封建制五刑。五刑是对中国古代刑罚的部分概括,并不代表全部刑罚制度。
【文本总结】
一、脉络梳理
二、主旨提示
《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叙述了自己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经过。作者叙事议理,推究先贤,“述往事,思来者”,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控诉了社会的不公正和皇权的黑暗。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于被正义和真理所激发的人则不是这样。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
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忍辱苟活,被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中而不肯死的
原因,是痛惜我自己的志愿尚未完成,平平庸庸而死,
使我的文章不能流传后世。
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判断
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出了《周易》。
《诗》三百篇,大抵是圣人、贤人为抒发愤懑而
写出来的。
(3)思垂空文以自见。(宾语前置,动词“见”的宾语
“自”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状语后置,介宾短语“以
推贤进士”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固定句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您却教导(我)推举贤士。
这未免同我内心的想法有矛盾吧?
【归类·记一记】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思垂空文以自见
﹒
﹒
﹒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6.则仆偿前辱之责
﹒
﹒
﹒
二、一词多义
1.就
(1)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2)束手就擒(介词,被)
2.过
(1)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动词,责备)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名词,过错)
3.于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2)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介词,在)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比)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孙子膑脚
(2)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为动用法
且勇者不必死节
﹒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请略陈固陋
②推贤进士为务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曩者辱赐书
﹒
﹒
四、古今异义
1.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2.意气①勤勤恳恳②
3.念父母,顾妻子
4.恨私心有所不尽
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