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 A9 协作体 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D C D B C B B
试题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B C A B A D C
试题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A C B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6. (1)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朝鲜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内:即将展开
大规模经济建设。(3分)外交实践: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分)
(2)内容:要实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分)
意义:结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27. (1)主要目标: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推行统一的对外
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4 分)尝试:1973 年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
年创建欧洲议会。(2分)
(2)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北约。(3分)日本。(1分)
28. (1)华夏文化的包容性;中国近代遭受外国列强的入侵(2分)过程:暴力推翻清政府,实
现民族独立;五族共和;明确反帝,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 分)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
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2 分)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
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分)
(3)选①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提“万世师表”,崇尚儒家;开科取士,延揽文士;尊重喇嘛
教,册封活佛;派满汉工匠入藏,参与布达拉宫扩建;多伦会盟,设立木兰围场等。(5点 5
分)选②在中轴线上;采用最尊重的屋顶设计,琉璃小兽破例使用 10 个;所用门窗、装饰
彩画为古代最高等级的;正中摆放皇帝的九龙金漆宝座;地面特制“金砖”。(5分,如答“规
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给 3分)
29. (1)理解:政权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2 分)措施: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
放,以抽签方式产生;发放津贴。评价: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黄金时期。(3分)
(2)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和古典文明的开拓者。(2 分)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进一
步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为古罗马国家奠定了一种政治法律哲学基础。(3分)
(3)罗马继承了希腊柱式,大斗兽场将希腊柱式与罗马拱门将结合,万神殿将希腊柱式与罗马圆
顶将结合。(5分)
高二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 1 页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 A9 协作体 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
古国 始封 国都今地 存灭 始置州郡县时期
少昊后嬴姓国,周武 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
莒 莒县 秦因置(莒)县
王封之于莒。 于莒,战国时灭于楚。
黄帝十二世孙奚仲为 滕州市东 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 秦因置郡,西汉
薛
夏车正,禹封为侯。 薛城 于齐。 废郡为县。
单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 单县 春秋时为鲁单父邑 西汉因置单父县
对上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A.分封制使周文化扩展至黄河流域
B.秦汉有些县渊源于先秦的封国国名
C.春秋战国时列国已经出现郡县制
D.县是古代最低层级的地方治理单位
2.准确的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下
列表述符合右图时空的是
A.秦在①处开辟五尺道,便利了长城沿线的
交通
B.②处所示的水利工程是沟通了长江和珠江
C.秦朝在③处设置南郡,实施军事镇守
D.秦始皇派蒙恬在④处修筑直道,加强北方
边防
高二历史试题卷 第 1 页 共 8 页
3.每一个历史时代部终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下表所列信息 按朝代(秦、唐、宋、元)先后排列正确
的是
① 政事堂、同平章事、提点刑狱司、《梦梁录》
② 枢密院、国师、大都、御史台
③ 科举制、《陇西行》、拂菻、北门学士
④ 御史大夫、道、小篆、安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4.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
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结合
所学,关于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从唐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B.科举制以官举士,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C.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文字狱”
D.科举制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尽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十分严密,但官吏腐败却久禁不治,贪官历代有之,尤其到王朝末期,几
乎无官不贪,无吏不污。下列项中,对此现象的成因解读正确的是
①监察机构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
②监察权与行政权合并不独立行使
③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④专制制度的本质影响监察效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
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
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 D.增强了国家认同
7.右图为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的平面图,下列有关四个坑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A.1号坑为矩形军阵,大部分陶俑以弩弓为武器
B.2号坑有四个方阵,停放着面朝东的华盖战车
C.3号坑面积最小,是这组兵马俑的指挥部
D.4号坑空无一物,可能因秦末动荡而使工程中断
8.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京剧的艺术成就
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以下关于昆曲和京剧的
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朝嘉靖年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
②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③最初的昆腔无论是在演唱方法上,还是在乐器伴奏上,多半承袭古南戏,一般不用管、弦
④昆曲扮演生、旦、净、丑的演员,必须能文善唱,做功精细,口齿伶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高二历史试题卷 第 2 页 共 8 页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组成结构按第一十八
条规定,每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各选派 5人,青海选派 1人,选派方法由各地自行规定。这一
条款集中体现了
A.五族共和思想 B.代议制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10.1937年 9月 7日,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等在山西雁门关以西的太和岭口与阎锡山进行会
晤,商谈八路军入晋后双方的合作问题。这次会议与哪个战役有关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11.《毛泽东选集》:“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
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材料反映的是
A.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的序幕揭开
B.辽沈战役打响,将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C.邓小平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2.自 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
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说明
A.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 B.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C.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政治需求
13.1955年,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
(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
主义将被彻底粉碎。”对这次会议的解读正确的是
A.在美苏冷战导致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召开
B.通过了《关于促进亚非拉和平和合作宣言》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D.29个国家政府首脑齐聚印度
14.从“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09”,和平使命系列军
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
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
①上海五国机制发展到上海合作组织,增加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
②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重要的目标之一
④开创了以结盟互助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公元前 5 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落同盟,雅典国
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里克利时期,
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
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
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结合材料下列关于古希腊文明认知有误的是
高二历史试题卷 第 3 页 共 8 页
A.希波战争是对希腊城邦制度和雅典民主改革的一次检验
B.雅典雇工和贫农的政治地位在希波战争期间大大提高
C.雅典和斯巴达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基本不一致
D.打败波斯后,雅典公民大会表决通过重建卫城的提案
16.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结合下图,下面关于
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元前 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邀到①处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
B.公元前 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南方毗邻的城邦②处
C.公元前 335年,亚里士多德到③处创立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
D.公元前 323年,为防止雅典的报复,亚里士多德悄悄离开④处
17.华盛顿去世以后,亚伯拉罕·林肯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给太阳增添光辉或给华盛顿的名字增
添荣耀都是不可能的。”下列项中不属于华盛顿光辉业绩的是
A.率领大陆军围攻波士顿 B.与柏高英将军合作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C.在费城主持 1787年宪法的制定 D.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银行信用
18.某校历史学社举办了一次有关马克思思想的展览,其中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
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这一主题下可以放置的图书是
①《德法年鉴》 ②费尔巴哈著作《基督教的本质》
③《共产党宣言》 ④《法兰西内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南斯拉夫作为国名,是第一南斯拉夫或南斯拉夫王国、第二南斯拉夫或南联邦以及第三南斯拉
夫或南联盟的总称。然而,一提及该国名,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南斯拉夫。
这与南斯拉夫在冷战两极体系下奉行独特的内外政策有关。社会主义时期南斯拉夫参加的国际
组织有
①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欧共体
③华沙条约组织 ④不结盟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高二历史试题卷 第 4 页 共 8 页
20.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对整个大战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项
中对“三大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三大战役”的战场都涉及法国北部 ②“三大战役”都是德军主动发起的
③法军总司令霞飞曾指挥凡尔登战役 ④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凡尔赛和约》把居民几乎全为德意志人的但泽划为国际联盟管辖的自由市,并规定波兰在但泽
享有外交和经济特权。这一做法
A.意在保证波兰有一个出海口 B.属于对德国西部疆界的重划
C.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 D.贯彻了国联“委任统治”原则
22.德国二战迷你剧《我们的父辈》在 2013 年一经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故事开始于 1941 年 6
月的柏林,五位年轻的好友满怀对战争胜利的希冀和聚会在柏林的一家小酒馆,乐观地认为战
争将于第二年结束,他们相约圣诞节在此重逢。1945年战败后的德国,五人只剩三人,又在柏
林那家小酒馆重聚,四年前那个欢乐的夜晚,如今被沉默、眼泪和废墟所替代。影片意在
A.揭示非正义战争给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带来的创伤
B.深刻剖析冷战结束后欧洲人的矛盾心理
C.反映了民族分裂下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
D.指出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的关键在于传媒
23.以下是德军对某次战役失败的原因分析:我军进攻步调缓慢且付出伤亡惨重,最后因为在南线
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这次
战役是指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库尔斯克战役 D.诺曼底登陆
24.1944 年 8 月 19 日,法国国内的武装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8 月 25 日,他们解放了巴黎。直接推
动巴黎解放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曼施坦因方案在西线的顺利实施 B.“霸王行动”的实施
C.盟军在鲁尔区围歼了西线德军主力 D.意大利退出了战争
25.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国遭受德国两次侵略战争,于是一战结束后,在凡尔赛体系不能
完全满足自身安全需要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安全保障。结合右图,下列对法国寻求安全保障的
步骤表述正确的是
A.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将①归还给法国
B.根据《凡尔赛条约》,②为非军事区
C.③由法国开采 15年,再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D.法国迷信一战的经验,在④处修筑马奇诺防线
高二历史试题卷 第 5 页 共 8 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材料阅读(26题 10分,27题 10分,28题 15分,29题 15分,共 50分)
2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
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
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 1953年
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材料二: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
似的态度。l972年 2月 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
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
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阐述新中国初期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及其发表的历史意义。(5分)
27.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表现出由两极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欧洲在国际事务上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共同体条约》(1967年 3月 5日)
材料二: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
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
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1)根据材料一,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归纳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世纪 70年代欧洲一体化的尝试。(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美国在遇到西欧竞争前控制西欧的方式有哪
些?材料中的“他们”除了西欧,还指哪个国家?(4分)
高二历史试题卷 第 6 页 共 8 页
28.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民族与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深层价值结构。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摘自韩愈撰写《韩昌黎文集》
材料二: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
一炉而治之,以诚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
材料三: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
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
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
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
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
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四:康熙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大一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尚德不尚威”
三大部分所组成 。其中“大一统”是康熙 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是其处
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尚德不尚威”是康熙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民族关系思想
的形成,受到了儒家思想、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华夏文化含义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族主
义发展演变的过程。(5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民族区
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5分)
(3)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康熙受儒家思想影响力行仁政,
说明康熙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秉持“尚德不尚威”思想的实例。②康熙自述:“朕自临御
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现存太和殿就为康熙年间重建,代表着封建皇权的核心,试以
故宫太和殿为例,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太和殿凸显皇权的表现。(5分)
高二历史试题卷 第 7 页 共 8 页
29.罗马文化在接触、吸收和借鉴希腊文化的同时,既有罗马的希腊化,更有自身的罗马化特色,
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演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
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罗马文化绝不是对希腊文化的简单模仿和继承。善于吸收他人文明成果的罗马人,在
逐渐成为地中海主人的同时,毫不犹豫地将希腊文明继承下来。罗马文化在继承和传扬希腊文化的
同时,表现出自身的创造性特征。
——罗先奎《浅析罗马文化的特征》
材料三: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集中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古罗马人则是汲取了古 希腊
建筑的精华——古罗马人以其包容进取的思想促进了世俗建筑的发展,秉承古罗马人的思想应用到
现代设计中去,亦可创造无限的可能。
——整理王其均《外国建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伯里克利对民主政治的理解是什么?能够体现伯里克利这一原则的改革
措施有哪些?试用一句话指出上述改革措施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指出古代罗马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并以古代罗马的自然法为
例来论证“罗马文化绝不是对希腊文化的简单模仿和继承”这一观点。(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的角度阐述古罗马人如何继承与发展古希腊建筑的精
华。(5分)
高二历史试题卷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