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三单元 阁夜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年级 语文
“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登楼》《阁夜》《崔氏庄》《秋兴八首》,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胡应麟《诗薮·内编》
学习目标
反复吟咏,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悟作者复杂的情感内蕴。
一、写作背景
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在夔州的西阁。安史之乱已结束,但西川的崔旰、郭英乂、 杨子琳等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已去世。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迁徙飘荡,深感寂寞悲哀。他忧时伤乱,心情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二、解题
阁,是作者寓居在夔州的西阁。
夜,夜里。
《阁夜》即西阁之夜。
三、反复吟咏 初悟诗情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反复吟咏 初悟诗情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反复吟咏 初悟诗情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三、反复吟咏 初悟诗情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年终岁末,日子越来越短暂,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停的寒夜。
五更时听到战鼓和号角声,声音悲壮。
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摇动。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诗歌的大意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还有几处渔夫和樵夫唱起了民歌。
诸葛亮和公孙述,最终都被埋进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1.请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
悲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2. 此诗写了诗人哪些悲?请你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抒发时光飞逝、人生短促之悲。
抒发漂泊天涯之悲。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3.《百斛明珠》评价这两句诗:“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可谓流传千古的名句,请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借听觉写兵革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
意境:雄浑壮阔
借视觉写摇动而壮美的三峡星河倒影。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藏也。如子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陵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故事也。”
——《西清诗话》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ān zhuā ,击鼓之法),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礼记·乐记》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借雄浑壮阔之景,表达诗人对百姓因战乱而劳顿的痛惜之情。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4.陶道恕说“‘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这两种声音都使杜甫倍感悲伤。”请同学们思考“夷歌”为什么让诗人倍感悲伤?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4.“夷歌”为什么让诗人倍感悲伤?
为自己漂泊天涯而悲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4.“夷歌”为什么让诗人倍感悲伤?
为百姓辛劳而悲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渔樵”意象的含义
4.“夷歌”为什么让诗人倍感悲伤?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为战乱频仍的国家而悲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为古今盛衰有常而悲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4.“夷歌”为什么让诗人倍感悲伤?
为自己漂泊天涯而悲
为百姓辛劳而悲
为战乱频仍的国家而悲
为古今盛衰有常而悲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5.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慨
诗人老病孤独以及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
用事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6.请思考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圣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杨伦《杜诗镜铨》
四、品味语言 体悟诗情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小结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书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集万般感慨于笔端,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杜诗如《登楼》《阁夜》……,一题不止为一事,一诗不止了一题,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
——仇兆鳌《杜诗详注》
五、探究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声音写战争;
2.善于用事;
3.对仗工稳,音节齐整。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比较,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六、比较阅读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思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情感。
七、课后作业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别林斯基
结语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