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平均数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 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教学设计
情景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公式,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在求n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其中f1+f2+…+fk=n),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也叫做x1,x2,…,x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分别叫做x1,x2,…,xk的权.
其中: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14页探究,思考下面的问题: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载客量/人 组中值 频数(班次)
1≤x<21 11 3
21≤x<41 31 5
41≤x<61 51 20
61≤x<81 71 22
81≤x<101 91 18
101≤x<121 111 15
你能知道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1、提出问题:
、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这里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么确定的?
、第二组数据的频数是什么呢?
、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均匀,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决每个问题.
教师指点:
、知道了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
、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
、第二组数据的频数是5.
、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基本是一致的.
3、 解决问题:
三.例题讲解
例2: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教师提问:求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实际上是求哪些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学生分析,此题中的问题实际就是求13,14,15,16这4个数的加权平均数,8,16,24,2叫做13,14,15,16的权.
解:
例3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
使用寿命x/h 600≤x<1000 1000≤x<1400 1400≤x<1800 1800≤x<2200 2200≤x<2600
灯泡 只数 5 10 12 17 6
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
解析:抽出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组成一个样本,可以利用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求这个样本的平均使用寿命即是求这个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根据频数分布表提供的数据求出加权平均数即可.
[归纳总结] 本题考查了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时,或者对考察对象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常通过样本估计总体.
四、巩固练习
1.有人对某旅游区的旅游人数进行了10天统计,结果有3天是每天800人,有2天是每天1200人,有5天是每天700人,那么这10天平均每天旅游的人数是 ( )
A.830人 B.850人 C.900人 D.800人
2.某瓜农采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了一亩地的良种西瓜,这亩地产西瓜约600个.为了考察西瓜的产量,在西瓜上市前该瓜农随机抽查了部分成熟的西瓜,称重如下:
西瓜质量/千克 5.5 5.4 5.0 4.9 4.6 4.3
西瓜数量/个 1 2 3 2 1 1
(1)计算所有抽查的西瓜的平均质量;
(2)目前西瓜的批发价约为每500克0.3元,若瓜农按此价格卖出,请你估计这亩地所产西瓜能卖多少元钱.
五、课堂效果测评
1.某班一次知识问答成绩如下表所示,那么这次知识问答全班的平均成绩(结果保留整数)约是 ( )
成绩/分 50 60 70 80 90 100
人数/人 1 3 8 17 14 7
A.80分 B.81分
C.82分 D.83分
2.如果一组数据中有3个6,4个-1,2个-2,1个0和3个x,其平均数为x,那么x= .?
【能力提升】
3.某校开展“节约每一滴水”活动,为了了解开展活动一个月以来节约用水的情况,从八年级的400名同学中选取20名同学统计了各自家庭一个月节约水情况.见表:
节水量/m3 0.2 0.25 0.3 0.4 0.5
家庭数/个 2 4 6 7 1
请你估计这400名同学的家庭一个月节约用水的总量大约是( )
A.130 m3 B.135 m3
C.6.5 m3 D.260 m3
4.在“争创美丽校园,争做文明学生”示范校评比活动中,10位评委给某校的评分情况如下表:
评分/分 80 85 90 95
人数 1 2 5 2
则这10位评委评分的平均数是 分.?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115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116页练习题.
【选做题】
二、课后作业
教材第123页习题20.1第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整节课以“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分析计算—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频数分布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权及其应用
2、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3、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 对“权”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计
情景引入
苏厂长是工厂的管理人员,员工由他的弟弟及其他2个亲戚组成.以及2个长工组成.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苏厂长正在与一个叫小王的青年人谈招聘问题.苏厂长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每个人的薪金是每天300元,但在学徒期间每天是80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
小王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谈谈.小王说:“你骗我,我已经和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天100元.每人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天300元呢?”
苏厂长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王,不要激动嘛!每人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自己算一算.”苏厂长拿出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天付出的薪金.我得800元,我弟弟得500元,我的2个亲戚每人得250元,2个长工每人得110元,你得80元.总共是每天2100元,付给7个人,平均每人得300元,对吗?”
“对,对,你是对的,每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天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王生气地说.
苏厂长拍着小王的肩膀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小兄弟,你根本不懂得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哟!”
厂长 弟弟 亲戚1 亲戚2 长工1 长工2 小王 合计
800 500 250 250 110 110 80 2100
同学们,你能当个小法官来判一下谁说的对吗?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1、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83 78 75
乙 73 80 85 82
提问: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录用依据是什么?
问题解析:提出评判依据是什么,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回答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
追问:这家公司在招聘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哪几个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为多少?
学生同桌讨论,计算后提出自己的意见.
2、问题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引导学生讨论:招聘口语能力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公司侧重哪两个方面的成绩?从给出的比值是否体现这两方面更加“重要”?
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依据题目要求,分别计算出甲、乙两名应试者的成绩,教师引导写出解答过程.
3、引入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对权的理解
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
(1)对于若n个数据x1,x2,…, xn的权分别为w1,w2,…,wn,这n个数据的平均数该如何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3)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三、例题分析
例1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
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
A 85 95 95
B 95 85 95
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教师出示例题并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求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50%,40%,10%说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三项成绩的权.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确下列问题:
(1)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用什么数据说明?
(2)要想决出两人的名次,必须求两人的总成绩,实质上是求这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分别计算出两名选手的总成绩,教师进一步引导写出解答过程.
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90,
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91.
由上可知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
四、巩固练习
P113页练习1和2
五、课堂效果测评
1.一组数据2,3,5,7,8的平均数是( )
A.2 B.3
C.4 D.5
2.国产大飞机C919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的价格是(单位:美元):5 098,5 099,5 001,5 002,4 990,4 920,5 080,5 010,4 901,4 90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A.5 000.3 B.4 999.7
C.4 997 D.5 003
3.某中学举行歌咏比赛,以班为单位参赛,评委组的各位评委给九(3)班的演唱打分情况(满分:100分)为:89,92,92,95,95,96,97,从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的分数的平均数是最后得分,则该班的得分为94分.
4.已知一组数据:3,5,x,7,9的平均数为6,则x= .
5.水果店一周内某种水果每天的销量(单位:kg)如下: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45 44 48 42 57 55 66
请计算该种水果本周每天销量的平均数.
知识点2 加权平均数
6.有8个数的平均数是11,另外有12个数的平均数是12,则这20个数的平均数是( )
A.11.6 B.2.32
C.23.2 D.11.5
那么又是谁会竞选上?
课后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113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121页习题20.1第1题.
【选做题】
教材第122页习题20.1第5题.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
第二十章 章节复习
教学目标
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分析数据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设计
知识要点
二、知识训练
1、若7名学生的体重(单位:kg)分别是:40,42,43,45,47,47,5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
A.44 B.45
C.46 D.47
2、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3、.数据1,2,4,0,5,3,5,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
A.3 和2 B.3和3
C.0和5 D.3和5
4、数据0,-3,1,-2,-3,2,3 的方差是( )
A -3 B 3
C -6 D 6
5、两名篮球运动员进行投篮比赛,若甲运动员的成绩方差为0.12,乙运动员成绩的方差为0.079,由此估计, 的成绩比的 成绩稳定.
6、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三、作业布置: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2、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 2.D ; 3. 0.4 ;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
四、教学反思
学生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容易混淆各个量的作业及其意义,所以要加强对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巩固,其次学生在做题中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所以强化训练部不可少,梳理自己的思路,找出自己的错误.
20.1.2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
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设计
情景引入
再看一下苏老板的故事:
苏厂长是工厂的管理人员,员工由他的弟弟及其他2个亲戚组成.以及3长工组成.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苏厂长正在与一个叫小王的青年人谈招聘问题.苏厂长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每个人的薪金是每天300元,但在学徒期间每天是80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
小王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谈谈.小王说:“你骗我,我已经和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天100元.每人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天300元呢?”
苏厂长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王,不要激动嘛!每人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自己算一算.”苏厂长拿出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天付出的薪金.我得900我弟弟得590我的2个亲戚每人得250元,3长工每人得110元,你得80元.总共是每天2100元,付给7个人,平均每人得300元,对吗?”
“对,对,你是对的,每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天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王生气地说.
苏厂长拍着小王的肩膀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小兄弟,你根本不懂得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哟!”
人员 老板 弟弟 亲戚 长工 新员工 合计
工资 900 590 250 110 80 -
人数 11 1 1 2 3 1 8
合计 900 590 500 330 80 2400
苏老板说的平均工资欺骗了小王吗?
平均工资300能否反应工人平均工资?
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应比较合理呢?
让学生感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主要问题是中位数和众数.
二、新知探究,合作交流
1、众数的概念
众数也常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若两组次数一样,则众数有两个
2、中位数的概念
将一组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个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 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引出简单数据并找出其众数和中位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中位数是多少并解释它的意义.
5 2 6 7 6 3 3 4 3 7 6
第一步:排序为:
2 3 3 3 4 5 6 6 6 7 7
第二步:找出最中间的数据为第7个是6;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是3
3、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
三.例题讲解
例4 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的时间(单位:min)如下:
136, 140, 129, 180, 124, 154,146, 145, 158, 175, 165, 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 min,他的成绩如何?
同桌之间讨论,组内交流.
题目中数据共有12个,故中位数是从小到大排列后,第6、第7两个数的平均数,再根据中位数的意义评价142 min的成绩.
解:(1)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24 129 136 140 145 146
148 154 158 165 175 180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7.
所以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147.
(2)由(1)中得到的样本数据的中位数,可以估计,在这次马拉松比赛中,约有一半选手的成绩慢于147 min,约有一半选手的成绩快于147 min,故成绩为142 min的选手比一半以上选手的成绩好.
例5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
尺码/cm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
同桌之间讨论,组内交流
一般来讲,鞋店比较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量最大,也就是关心卖出的鞋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的众数.一段时间内卖出的30双女鞋的尺码组成一个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 可以找出样本数据的众数,进而可以估计这家鞋店销售哪种尺码的鞋最多.
解:由表可以看出,在鞋的尺码组成的数据中,23.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即23.5 cm的鞋销售量最大,因此可以建议鞋店多进23.5 cm的鞋.
从而得出结论对与不同的问题有的要考虑平均数有的要考虑众数有的要考虑中位数.
四、巩固练习
练习p117和p118练习题
五、课堂效果测评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的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中代表数据的什么特性.
课堂测评
1.某校在预防H1N1流感过程中,坚持每日检查体温,下表是该校八年级四班同学一天的体温数据统计表,则该班40名学生体温的中位数是 ( )
体温/℃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人数 0 2 0 5 7 5 6 3 8 3 1
A. 36.8 ℃ B. 36.5 ℃
C. 36.6 ℃ D. 36.4 ℃
2.在下表这组测试体重的数据中,众数是 ( )
体重/kg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人 4 5 12 10 4 3
A.39 B.48 C.12 D.3
3.某市6月份日平均气温统计如图所示,则在日平均气温这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
A.21,21 B.21,21.5
C.21,22 D.22,22
4.在数据-1,0,4,5,8中插入一个数据x,使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则x= .?
5.在一次数学知识竞赛中,某班2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分 50 60 70 80 90
人数 2 3 6 7 2
分别求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适时组织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认识中位数、众数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突破重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受“现实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的掌握和理解较易接受,但在求中位数时容易出错.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20.2.1方差
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1、知识回顾,我们常用哪三种数据来分析数据(中位数和众数和平均数)
2、这三种数据能否反应一组数据的波动呢?从而引入新课能数据波动表现的数据为方差
二、探究新知
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单位:t)如下表:
甲 7.65 7.50 7.62 7.59 7.65 7.64 7.50 7.40 7.41 7.41
乙 7.55 7.56 7.53 7.44 7.49 7.52 7.58 7.46 7.53 7.49
根据这些数据估计,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甜玉米种子呢?
学生们先算出平均数发现基本一样大,从而无法确定那一种种子好.
引入图片观察波动性
引入方差,来体现波动的大小进行计算
总结归纳:当数据发布比较分散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大,方差就大;当数据发布比较集中时,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较小,方差就小,即: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就越小.
解题步骤:
算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
算出两组数据的方差
总结数据
,由此可知,在试验田中,乙种甜玉米的产量比较稳定,进而可以推测在这个地区种植乙种甜玉米的产量比甲的稳定,综合考虑甲乙两个品种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可以推测这个地区更适合种植乙种甜玉米.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26页练习第1,2题.
五、课堂效果测评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解题时需要注意什么?每个数据的代表性是什么?
1.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1 2 3 4 5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课后作业: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 S,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3. 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5、作业布置
教材第127页练习题;教材第128页习题20.2第1,2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整节课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实践应用——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方差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