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二单元·学习要点
单元目标 学习要点
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1、梳理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主题理解 4、小说社会意义
5、欣赏小说语言 6、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7 溜 索
1、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情节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了解笔记小说语言的特点(善用白描)
学习目标
一、定向导学
《溜索》
1、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
2、历史:笔记小说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3、特点:篇幅短小、题材多为奇人异事、凡人俗事,情节多数较为简单,善用对比,简略地描写人物。
《咏雪》、《卖油翁》、《狼》、《河中石兽》
笔记小说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阿城的文章文笔洗练,有古意,自成高格。偶发的白描笔法,生动至极,浑然天成,看起来糙,实则精致之极 。 (华西都市报评)
他的小说独具特色,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的深度,语句简洁明快,短句刚健,用多个剪辑的小镜头来建构小说的背景图画。文言书面语和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文白相杂的审美实践中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就句式而言,整散结合、文言句式和口语句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收放自如的特点。
《名作欣赏》评)。
他笔下人物共有的特点,即恬淡、超脱与沉迷执着的结合,这种恬淡超脱对应人物的表层性格,但是沉迷执着正是人物内心的性格,这也是阿城对于道学精神的沉迷执着 。 《戏剧之家》评
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
很久以前,傈僳族人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怒江上的溜索有两种--平溜和陡溜。
自主学习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小说分别写了哪些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3、除了人物,小说还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4、找出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分析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人物形象
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还有驮队的领队、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驮队的领队
人物形象
领队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领队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人物形象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人物形象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飞到索头”
“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人物形象
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人物形象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
①万丈绝壁垂直而下……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环境描写
②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环境描写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等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与溜索时惊恐失态之状,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环境描写
③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常的险恶。
环境描写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驮队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环境描写
“一只大鹰”的若干作用
---读《溜索》
阿城在《溜索》一文中三次写到“一只大鹰”,原文如下:
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作者为什么要三次写到“一只大鹰”,有什么作用呢?
第一,标志作用。作者三次写“一只大鹰”,出现在文中三处位置,分别在“溜索前”、“溜索中”和“溜索后”。从这个角度看,这“一只大鹰”是故事情节发展和文章层次结构的标志。三次写“一只大鹰”,分处情节发展三个阶段,相互之间也形成相互照应的关系。另外,我们留意到文章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马帮像得到信号”。马帮从那里得到信号?前面便是第句话。从语境看,“一只大鹰”就是“过怒江溜索”的信号了。因此,我们说,这“一只大鹰”既是文章情节结构的标志,也是过怒江溜索的标志。
第二,烘托作用。这“一只大鹰”在文中具有两种烘托作用。一是烘托怒江峡谷,用它来表现怒江峡谷的陡峻、凶险。大鹰“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动词“扎”,写出鹰飞翔速度迅疾,而“扎进”的是“那侧的声音里”,不是“水”,暗示怒江峡谷深不可测,怒江势极雄豪,声如雷霆。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也是在烘托峡谷之深不可测。二是烘托人物。首领和几个汉子“望那鹰”从壁上刁蛇,是从侧面表现他们的“眼尖”和精明。把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作为瘦小汉子溜索的背景,是在衬托瘦小汉子的英勇,风很大,峡谷很深,环境很险恶,但是瘦小汉子却很淡定,溜索很娴熟。
第三,隐喻作用。文章写了若干动物,应该都有隐喻作用。鹰也不例外。第处用“旋了半圈”和“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描写鹰的矫健雄姿。第处把鹰作为瘦小汉子溜索的背景,就将鹰和人联系了起来,就有了隐喻的明显用意,瘦小汉子就是“鹰”,“鹰”就是瘦小汉子一样的人。第处用“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描写鹰捕蛇的动作,表现鹰的雄姿。这一切,首领等人看在眼里,流露在语言中,表达出欣赏之情。此处,将首领和鹰等人联系起来,也是在隐喻,首领就是矫健的鹰。综上所述,作者三次描写鹰,也是一种隐喻,用鹰隐喻像瘦小汉子和首领一样的英雄形象。
第四,舒缓作用。从全文看,作者所描写的环境是险峻的、令人胆战心惊的,“着一派森气”。所写的情节是紧张的,甚至是恐惧的,是吓得“屎尿尽数撒泄”的。读这样的文章,我们的心是绷着的,神经是紧张的。如果全文的描写都是这样,那么,文章就始终在“高处”,缺少轻松和起伏。但是,有了三处对“一只大鹰”的描写,就让读者的视线有了转移,从紧张的峡谷和战栗的牛群人群中移开视线,看一看“一只大鹰”的飞翔之美。第处的“旋了半圈”,第处的“移来移去”,第三处首领和几个汉子的谈话,都是慢节奏的,轻松的,让紧张的叙事变得舒缓下来。
“一只大鹰”在《溜索》一文中只是一个小小的背景,一个细节。但是,因为其出现了三次,因为作者在有意反复,所以,我们就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就要琢磨它的作用和价值。
凡是作者有意重复的,我们都不能忽视。
溜索
板书设计
人可以战胜一切苦难
(赞扬、钦佩)
对比
烘托
峡谷:孤悬、高骏、险恶
牛:哀叫、恐惧
领队、汉子们:沉着、果断、勇敢、
一、定向导学
学完《溜索》,关于“笔记小说”,你收获了什么?
篇幅
手法
语言
人物
情节
题材
一课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