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 13.乡土本色(一)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 13.乡土本色(一) 课件(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9 12: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北京版 选修二
第四单元 乡土本色(一)
高二年级 语文
为什么“土”字用得好?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
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
土字却用得很好。

第二自然段
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
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
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
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第二自然段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
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
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
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第二自然段
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
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
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第三自然段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第四自然段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第五自然段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
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
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
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
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第五自然段
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
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第六自然段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第七自然段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
第七自然段
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
第八自然段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第九自然段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第十自然段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第十一自然段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第十二自然段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第十三自然段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第十四自然段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第十四自然段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第十五、十六自然段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第十五、十六自然段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覆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论语·阳货》
第十七自然段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乡土本色》关键词
“乡土”
“土地”(“不流动”)
“熟悉”(熟人)
根据关键词,对文章分层
第1段:表达费先生的核心观点。
第2-3段:讲了“乡土”这个关键词。
第4-10段:讲了“不流动”这个关键词。
第11-16段:讲了“熟悉”这个关键词。
第17段:乡土社会中养成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显示出弊端。
梳理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泥土
不流动
孤立和隔膜
命根
聚村而居
信任
熟悉
土气
《乡土本色》的写作特点
一、论点明确、鲜明
“观点明确”是什么意思?
《乡土本色》第一自然段: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
是乡土性的。
《乡土本色》的写作特点
二、论据丰富、真实(大量事实性的一手材料)
(一)访问朋友、老师
(二)实地调研云南、广西瑶山等地
(三)生活中的亲身经历

《乡土本色》的写作特点
三、论证语言严谨
“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乡土本色》的写作特点
四、论证语言生动(具有口语化特点)
(一)大学教书的讲稿;
(二)善用比喻;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