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36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36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9 15:18:03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学习目标
(一)识记并积累重点文言词义,会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二)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常识介绍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秦王吞并魏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唐雎 怫然
韩傀 徒跣
缟素 休祲
色挠 以头抢地
jū fú
guī xi?n
g?o jìn
náo qiāng
读 准 字 音
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

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对……说;告诉


交换
祈使语气
答应
给予恩惠
虽然如此

愿意


高兴
因此


出使
疏通文意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真是太好了;虽然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为什么
况且
使……灭亡
表转折
凭(借)

把……看作 忠厚的长者
所以;
增广,扩充
表转折
违背
轻视
回答
顺接
即使
何况只是
像 这样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魏国,而安陵仅凭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是,不像您所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愤怒的样子
曾经
听说
平民
摘掉
帽子
光着


撞地
罢了
平庸无能的人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通“苍”
发作
吉祥
不祥

降示

穿白色丧服
拔出
站起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尸横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那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倒下两具尸首,流血五步,全国百姓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完,拔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屈服
道歉

通“喻”,明白
可是
凭借
只因为
秦王神色变得沮丧,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国土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通假字
⑴秦王不悦。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仓鹰击于殿上。
说通“悦”,高兴。
错通“措”,置。
仓通“苍”
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长跪而谢 古义:
今义:
易安陵 古义:
今义:
使于秦 古义:
今义:
虽然 古义:
今义:





吉祥?
休息
交换?
容易
道歉
感谢
出使,任务?
重大的责任
即使这样?
转折连词





非若是也 古义:
今义:
挺剑而起 古义:
今义:
大王加惠 古义:
今义:
岂直五百里 古义:
今义:
以头抢地 古义:
今义:
这样
表示判断
拔出
硬而直
给予
增加
只、仅仅
与“曲”相对,形容词

抢夺、抢占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2、轻寡人与

3、且秦灭韩亡魏

4、伏尸百万

5、天下缟素
扩充,形容词作动词
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动用法,使……倒下
穿丧服,名词作动
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不说( )
请说之( )
高可二黍许(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使



出使
高兴
解释
多一点
听从



一词多义




免冠徒跣
(光着,动词)
徒以有先生也
(仅仅、只,虚词)
此庸夫之怒也
(……的人,名词)
夫专诸之刺王僚
(发语词无实义,虚词)
“以” 的用法
⑴以大易小。( )
⑵徒以有先生也。( )
⑶以君为长者。( )
⑷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因为


“而”的不同用法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可是、但是,表示转折)
2、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表示顺承、承接)
归纳段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背景)。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 有辜负出使之命。
3.你如何评价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内容理解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可见秦王包藏祸心、假装慈善。其是发号施令的语气,表现秦王骄横、不讲理。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野心勃勃而婉言拒绝。“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表现出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的君主风度,
精读探究
研读课文:
秦 王
唐 雎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为长者不错意广
且秦灭韩亡魏
质问、炫耀功绩、威胁、
兴师问罪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立场严正、
断然拒绝、
义正辞严
有理有节
怫然怒:天子之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闻布衣之怒乎?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
士之怒伏尸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
毫不示弱、
奋力反击、
以身报国
胆识过人。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
不辱使命

探究: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秦王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长跪而谢
(折服)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唐雎
千里不易
(从容答辩)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不辱使命)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跋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忠君爱国,从容镇定、机智勇敢,有胆有识,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谋士。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此庸夫之怒
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道义
威力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一、教学目标
(一)识记并积累重点文言词义,会翻译重点文言语句;
(二)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目标(一)(二)
(二)教学难点:(二)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2.唐雎简介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秦王吞并魏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3.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预习检测
请准确读出下面加点字
唐雎( jū? ) 怫然怒( fú? ) 免冠徒跣( xi?n ) 以头抢地耳( qiāng )
韩傀( guī) 休祲降于天( jìn? ) 天下缟素( g?o?) 色挠(náo) 谕(yù)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五)积累词句,理解文义
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重点词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可以和组内同学讨论。
1.重点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安陵君其许寡人:加重语气的助词。
以大易小:交换。 请广于君:扩充。
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以头抢地耳:撞。
非士之怒也: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
天下缟素:穿丧服。 秦王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道歉。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
2.重点语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⑤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⑦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人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⑧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睢道歉。
第二课时
(六)精读文章,合作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梳理故事情节,找出唐雎与秦王斗争的三个回合,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秦王 唐雎
第一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为长者不错意广 且秦灭韩亡魏 质问、炫耀功绩、威胁、 兴师问罪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岂直五百里哉? 立场严正、 断然拒绝、 义正辞严、 有理有节
第二回合 怫然怒:天子之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怒气冲冲、武力恫吓、逼其屈从 闻布衣之怒乎? 士之怒伏尸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三子,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沉着冷静、 毫不示弱、 奋力反击、 以身报国 胆识过人
第三回合 色挠,长跪而谢:先生坐!安陵存徒以有先生也。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折服秦王,取得胜利 不辱使命
2.本文人物特点鲜明,请思考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文章又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
(1)唐雎的性格: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2)
①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本文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跃然纸上。
②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文中的秦王和唐雎本身就是两个相对而存在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地位、目的,乃至性格、思想、语言、行为等都截然不同,在尖锐、矛盾冲突及多方面的对比衬托中突显人物,奇妙无比。
(七)品读文章,学会说话
请品读唐雎与秦王争辩的语句,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
明确: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