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 乡土本色(二)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 乡土本色(二) 课件(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19 13: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北京版 选修二
第四单元 乡土本色(二)
高二年级 语文
一、《乡土中国》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抗日战争后期和内战爆发前后,费孝通先生在云南大学和
西南联大给学生开设了“乡村社会学”课程。
在讲义基础上整理,先在《世纪评论》单篇发表。
1947年首次出版《乡土中国》。
作者与成书背景
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吴江
6-10岁,就读于吴江初等小学,最喜欢沈校长讲的乡土志
1924年,14岁,处女作《秀才先生的恶作剧》发表在
《少年》杂志
1928-1929年,18-19岁,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1929年转学)
1930-1933年,20-23岁,就读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作者与成书背景
1933-1935年,23-25岁,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院
1935-1936年,25-26岁,在广西瑶山调查,在江苏吴江
开弦弓村调查(江村调查,1936年7、8月份)
1936-1938年,26-28岁,就读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博士论文:Peasant Life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1939年英国出版)
1986年译成中文《江村经济》
作者与成书背景
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二十四年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山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回,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在养病期间,我整理了前妻的遗稿,写成了《花篮瑶社会组织》。
——《乡土中国》后记
作者与成书背景
二十五年夏天我到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整理材料,在老师Malinowski教授指导之下,写成了Peasant Life in China一书,在二十七年返国前付印,二十八年出版。
——《乡土中国》后记  

作者与成书背景
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作者与成书背景
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生育制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第二本。
——《乡土中国》后记

作者与成书背景
二、《乡土本色》为什么是全书第一篇文章?

它与其它篇章有什么关系?
“本色”-->本来的颜色;本来面貌。
“乡土本色”-->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奠定中国社会的
底色——乡土性。
乡土本色——中国社会的底色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 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
——《文字下乡》
与《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文字下乡》

与《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再论文字下乡》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再论文字下乡》
与《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再论文字下乡》

与《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与《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
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与《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皇帝官治
中国古代
双轨政治
农村自治
?与《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乡土中国》各篇章关联
十四章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乡土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特征(1-5篇)
第二部分:功能论下的家庭和爱情(6-7篇)
第三部分:乡土社会秩序靠什么来维护(8-11篇)
第四部分:乡土中国的未来何去何从(12-14篇)
——中央民族大学 陈心想教授
三、我们怎么阅读这部学术著作?
(一)结合生活经历,深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观点
1.固定与迁徙
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一)结合生活经历,深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观点
2.社会化分工
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
(一)结合生活经历,深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观点
3.熟悉与陌生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一)结合生活经历,深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观点
4.生活丰富性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一个迁徙的社会,人们能够有更多创造财富、改变命运的机会;一个社会化分工的社会,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男女也更平等;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也不用特别担心彼此之间流言蜚语的伤害;一个丰富的社会,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二)结合阅读经历,加深对《乡土中国》的认识
“社坛”,每个村子有一个,即使那个村子只有三家人,也有个社坛。为什么要社坛?保佑禾苗没有虫子食、牛猪六畜不至于遭瘟,保佑人们得到健康。
—— 毛泽东《寻乌调查》
(二)结合阅读经历,加深对《乡土中国》的认识
“玉厚哥,你就不要难为情!你看得多少钱?三百元够不够?”金俊海问他。
“用不了那么多!”孙玉厚说,“约摸二百来块就差不多了……”
俊海马上对爱人说:“你去给玉厚哥拿二百块钱来。”金波他妈很快就到另一孔窑里拿钱去了。
—— 路遥《平凡的世界》
(二)结合阅读经历,加深对《乡土中国》的认识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 铁凝《哦,香雪》
四、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的本质

如何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思想文化价值?
研究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对我们的现在、未来有什么价值?

研究历史与文化传统有价值吗?
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
——著名法学家梁治平《古代法: 文化差异与传统》

乡土重建
企图去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企图……是一切有效改革所必须根据的知识……新的得在旧的上边改出来。这些拖住文化的旧东西,旧习惯……(确实)是客观的限制。(但)只有认识限制才能得到自由。
——费孝通《乡土重建》
学者给予我们的启示

改革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我们要对传统文化
有信心,改革就是依据传统,通过重建传统形成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