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并修改病句专题复习
【复习目标】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不合逻辑
【知识讲解】
一、辨析语病的方法:
1.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比较,明辨原因,以加修改。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不管……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
2.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如:
“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用紧缩法即可发现“事情”与“完成”不搭配。
3.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仿造“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他们的参观”可发现多了一个“的”字,应将“的”去掉。
4.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
“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材的。”
前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为“制造伪劣产品”;后句“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去掉“凡是”,把“都”改为“大都”。
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 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 。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二、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首先要查出句子的毛病所在,再进行妥善的处理。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 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而且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词语。修改时可采用增、删、 调、换等方法,根据不同的语病,采取恰当的方法。
(1) 病句类型:
1. 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的语病,主要是指不合事理的句子,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概念不清
1) 、种属概念并列
例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种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
(任何工作包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本句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并列的错误,宜改为“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其他任何工作……”)
2)、交叉关系并列
例2: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
出席这次报告会的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有三千多人。
(“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是交叉关系,本句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的错误)
3) 、分类标准不统一
例3: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
(“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因此与前两者不能构成并列关系,应去掉)
4)、转移或偷换概念
例4:青少年大都喜欢战斗故事片,我们作家要深入生活实际,多写一些反映革命战争、家庭纠纷、邻里纠葛等方面的作品。
(本句转移了“战斗故事片”的概念,误将“家庭纠纷、邻里纠葛、”混在“战斗故事片”概念里)
例5:我是一名干部,我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你自己能代表人民吗?
(本句有偷换“人民”这一概念的错误,作为一名干部,不可能一次性为所有的“人民”服务,其工作只能体现在为人民中的每一个分子服务的过程中)
(2)、前后矛盾或不一致
前后矛盾
例1: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时,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壮丽图画。
(既然“放眼大海“,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
例2: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参加了“志愿者突击队”。
(“都”表所有,而前面已限定为“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应删去“都”)例3: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饱”与“尝一尝”自相矛盾)
例4: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蜿蜒”是曲曲折折的,“而”离弦之 箭”是一直向前的,相互予盾)
前后不一致
例5: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实现四化的根本保证。
(本句有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应在“我们”之后补上“能否”)
例6: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专门人才。
(前面用“能否”是两个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要改为“能否”)
例7: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方面,而后面只涉及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
例8: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
(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
(3)、判断不当
例1: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八百多人”怎么有几千条胳膊呢?“几千条”应改为“千多条”)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是“幸免”自然是没有死,就不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本句有判断不当的错误)
例2: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或许要碰钉子。
(必然判断误为或然判断,可将“或许”改为“一定”)
例3:不论什么人,只要肯下苦功夫,就能成才。
(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误为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可改为“……只有肯下苦功夫,才能成材”)
例4:这次报考,我是报考文科呢,还是报考理科呢?
(选言支没有穷尽可能性,判断不当)
否定判断失当
例l: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不会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例2: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例3: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没有一个时刻不”。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4)、推理不当
例1:夜深了,校园里早已都熄灯了,只有王老师办公室窗前的灯光依然闪烁。
(“灯都熄了”与“灯光依然闪烁”自相矛盾)
例3:我完全同意张书记的意见,只是我们在公车私用问题上是否还是慎重一些为好。
(既然是完全同意,就不应该再提别的意见了。本句自相矛盾)
例4:特大贪污犯潘某对记者说:“我由于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所以走上了贪污犯罪的道路。”
(“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与 “走上贪污犯罪道路”无因果关系)
例5:因为他注重体育锻炼,所以语文学习一直不好。
(“注重体育锻炼”与“语文学习一直不好没有因果关系)
例7:张海迪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可见,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
(本句有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结:不合逻辑的病句不好从语法上找毛病,这时需要我们从事理上对其进行分析,主要看其是否违反事理。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对句子进行分析。
练习:
28.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有语病,若有语病请指出。
A、昨天半夜里,我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接着是救护车的警报声。
B、他特别爱早晚打球,考试成绩决不会好。
C、在炎热的太阳下,在冰天雪地中,不间断地行军作战,以致把他们的手指甲和脚指甲都冻坏了。
D、我看了电影《祝福》以后,描写旧社会的黑暗生活非常真实,感动极了。
E、虽然我们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过去没有接触过,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只要下苦功,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是一定能够学好的。
28.
A、分句间缺乏统一的话题来关联。要么以“我”为话题,改为:“昨天半夜里,我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接着听到救护车的警报声。”要么以“声音”为话题,改为:“昨天半夜里,我先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接着是救护车的警报声。”
B、的错误是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而强加因果,其错误的根源是逻辑思维有错误。
C、分句间失去照应而不合事理。后分句只是一个结论,前分句则包含两个前提,其中一个没有着落。
D、为两个分句,“电影《祝福》描写旧社会的黑暗生活非常真实”是一个分句,“我看了后 ,感动极了”是一个分句。句中将一个分句插入了另一个分句,造成结构混乱。
E、也属于结构混乱,应将“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移到“只要”前面。
31.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存在一些毛病,请找出文中的4处毛病并改正。
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米歇尔·奈特曾披露:“ 全世界至少有5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500多万人 死于饮用不洁净的水。”中国水利部部长钮茂生日前发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 年内,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饮用水质已经成为12亿中国人生 存的尖锐问题。保护环境,改善水质,是当前中国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31.①“全世界至少有5万人每天死于……”语序不当,将“每天”移至“至少”之 前,
②“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赘余,删去“大约”或“多”。
③“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危机”。
④“饮用水质已经 成为12亿中国人生存的尖锐问题”,结构混乱,改为“饮用水质已成为威胁12亿中国人生存 的尖锐问题”。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