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哦,香雪
北京版 选修二
高二年级 语文
一、情节与脉络
1. 引子 —— 火车开进山村,给台儿沟带来了变化
2. 开端 —— 火车停靠后,姑娘们五彩缤纷的一分钟
3. 发展 —— 香雪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铅笔盒
4. 高潮 —— 香雪登上了火车,用鸡蛋换回了铅笔盒
5. 结尾 —— 香雪在夜色中沿着铁轨走回了台儿沟
二、环境背景:台儿沟
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二、环境背景:台儿沟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二、环境背景:台儿沟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
三、人物形象:香雪
香雪在火车刚开始停靠时面对火车的心态和后来接触车上的人时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三、人物形象:香雪
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三、人物形象:香雪
香雪登上火车去换铅笔盒时心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这种变化?
三、人物形象:香雪
姑娘们:
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喜爱的发卡、纱巾和尼龙袜。
香雪:
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什么叫“配乐诗朗诵”,打听能自动合上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
三、人物形象:香雪
公社的同学们再三盘问:
“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
三、人物形象:香雪
凤娇头上别起了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有些姑娘的辫梢还缠上了夹丝橡皮筋。那是她们用鸡蛋、核桃从火车上换来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三、人物形象:香雪
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拿到。
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三、人物形象:香雪
香雪刚刚登上火车和后来返回台儿沟时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三、人物形象:香雪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三、人物形象:香雪
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三、人物形象:香雪
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三、人物形象:香雪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
四、物象的隐喻含义
铅笔盒
火车
台儿沟
乡村——城市
五、群像描写:姑娘们
她愿意这种交往和一般的做买卖有所区别。有时她也想起姑娘们的话:“你担保人家没有相好的?”其实,有没有相好的不关凤娇的事,她又没想过跟他走。可她愿意对他好,难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这么做吗?
铁凝眼中的《哦,香雪》
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孙犁给铁凝的一封信
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