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年级学科 八年级(下) 生物 教材版本 苏科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面对自然资源的迅速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拯救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我国人民的共识和各级决策者的追求。所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并使之内化为自觉行动和要求,应该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知识结构图: 创设情景,激发思考:自然资源的价值→寻找自然资源的概念→认识资源的种类→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开发清洁能源→防止污染损害生物资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概念及其种类; ⑵描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能力目标:⑴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逐步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⑵通过资料分析和课堂活动,对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有进一步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切实感受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有限性,懂得节约使用资源,知道对生活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4、教学重点:⑴全面认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 ⑵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教学难点:⑴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哪几方面的内容;⑵切实感受到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有限性,从而把这种认识真正转化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行动中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自然资源有所认识,但不够完整清晰,如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有利用价值,但却说不出这些价值体现在哪里;知道石油、煤等资源,但却缺乏对森林等生物资源的认识,甚至错误地认为“生物资源是可再生的,所以就不需要保护”。因此,教师可通过数字的比较、案例的阐述、资料的分析,结合讨论、课堂活动来警示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有限性,并有目的地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起共鸣,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 激发思考:自然资源的价值 6月5日,是第46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具代表性的“金句”。播放视频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观看视频; 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和保护环境带来的效益。
(一)认识自然资源
寻找自然资源的概念 教师出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并请学生举例说明。 举例说出常见生活用品的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等。
(二)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有限性
1、认识资源的种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自然资源有哪些种类吗? 你知道生产、生活经常用到的电和这些自然资源有何联系?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自然资源的种类可分为取之不尽的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开展课堂活动:资源分类,请学生练习。 回答1:太阳能、风能、石油、煤、水等; 回答2:略; 练习:将下列自然资源与相应的资源种类连起来。(具体内容略)
2、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资料1:我国的许多自然资源(如原油、煤炭、金属矿产等)是不可再生资源。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社会生产方式对资源和能源的攫取远远地超过了环境对经济的承载能力,从而造成了资源枯竭危机。据统计,按照当前的资源消耗率和开采量,在现有探明的矿产资源中,估计石油可供使用30年,铁可供使用93年,煤可供使用226年,天然气可供使用58年,前景不容乐观。资料2:一次性筷子一年“吃”掉的木材,相当于我国全年林木消耗总量的18%。小小的筷子关系到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大问题。为此,我们呼吁,要限制生产、使用和出口一次性筷子,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现有森林覆盖面积人均只有0.11公顷,而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我国的5倍,但他们却明令禁止用本国的林木加工一次性筷子,其用量的97%依靠进口,每年从中国进口200多亿双,占进口总量的99%。我国仅为向日本出口筷子每年就须砍掉250万棵大树。 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 以上两份资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你还认为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阅读资料,进行分析并交流,从而认识到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
(三)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出示内容:可持续使用的方法:节约使用:煤、石油、天然气、水、电、矿产资源。引导学生谈谈我们每位居民力所能及的节约方式。教师总结:节约资源对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讨论; 对节约行为和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交流。 形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共识并能转化成自觉的行为。
2、对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理开发,重视再生: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展示:我国长江禁渔图片;封山育林,禁止放牧的图片 分析:实施长江禁渔后渔民收入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你认为对他们长远的收益来说有利还是有弊?为什么? 参与讨论,形成对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共识并能转化成自觉的行为。
3、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提问:什么是清洁能源?出示清洁能源的应用成果,讨论:清洁能源对解决哪类资源危机有益处? 参与回答,讨论,形成使用清洁能源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4、防止污染损害生物资源 出示触目惊心的污染图片:被饿死的信天翁和麟鲀鱼。提问:谁是真正的杀人凶手?我们如果放任自己的行为将有什么后果?小结:垃圾不可以随意丢弃,而应回收处理。过渡:垃圾分类。出示视频,得出结论: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活动:正确分类垃圾 学生在看后思索,讨论。 学生观看视频后能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并愿意主动尝试分类。学生参与,建立巩固分类知识。
总结与拓展
总结升华 出示思维导图,师生共同总结与回顾,加深对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有限性的认识,了解对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等。积极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纸、节粮”宣传教育活动。
巩固拓展 出示课堂检测的小练习和小游戏,再次巩固本课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展课堂活动:资源分类,请学生练习。 将下列自然资源与相应的资源种类连起来。 利用系我电子白板中的课堂活动功能设计一个小活动,调动学生进入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正确分类垃圾 学生观看视频后能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并愿意主动尝试分类。学生参与,建立巩固分类知识。 教师自己运用动画设计制作四个代表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利用电子白板的手指触屏功能让学生上讲台亲自个垃圾正确分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亲自参与记忆深刻。
出示思维导图 学生在思维导图一步步弹出时回顾了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在此建立了核心知识点。 师生共同总结与回顾,加深对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有限性的认识,了解对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等。,积极开展“节水、节电、节能、节纸、节粮”宣传教育活动。
出示课堂检测的小游戏, 动手将垃圾正确放入分类的垃圾箱内。 再次巩固本课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
六、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