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课文在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词语积累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句 意思
通假字 畔 亲戚畔之 通“叛”
词类活用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作动词,威慑
古今异义 池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委 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亲戚 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一词多义 利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虚词 之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二、精讲精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多助之至 至: (2)池非不深也 池:
(3)天下顺之 顺: (4)攻亲戚之所畔 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陈胜者, 阳城人也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据事论理,论证严密,层次清楚。
C.选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多助之至 至:极点 (2)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3)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4)攻亲戚之所畔 畔:通“叛”,背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陈胜者, 阳城人也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解析:A.连词,表转折/表顺承;B.代词,放在主语后面,表判断/代词,……的人;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凭借,靠;D.音节助词,无实意/代词,代指他(多助之至的人)。)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选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据事论理,论证严密,层次清楚。
C.选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解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法治”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