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课文在线】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词语积累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 句 意 思
通假字 曾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衡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古今异义 所以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通晓 今义:比喻
一词多义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发出
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词类活用 过 人恒过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苦 必先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 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 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挨饿
空乏 空乏其身 使动用法,使……受到穷困之苦
动、忍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使……坚韧
虚词 于 征于色 介词,在
发于声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生于忧患 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
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连词,表并列
其 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他的
二、精讲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4)行拂乱其所为 乱: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2.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人恒过 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选文第三自然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6.文章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 的结论,然后采用 和 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7.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8.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本文的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4)行拂乱其所为 乱:扰乱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通晓
2.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解析:A.“曾”通“增”;B项中“衡”通“横”,梗塞、不顺;C.“拂”通“弼”,辅佐。)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人恒过 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A.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介词,在;B.经常,常常;C.被选拔/发动;D.违背/通“弼”,辅佐。)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时时有灭亡的危险。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选文第三自然段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解析:B.“正面论述”错,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运用的是假设论证和反面论证的论证方法。)
6.文章首先采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的论点。
7.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示例: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8.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本文的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