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左传》
【课文在线】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词语积累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 词语 例 句 意 思
通假字 徧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间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加 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今义:增加
鄙 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狱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可以 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再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一词多义 故 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故逐之 所以
词类活用 福 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鼓 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下 下视其辙 方位名词作动词,下车
情 必以情 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虚词 其 其乡人曰 代词,他的,这里指曹刿的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军
以 何以战 凭、靠
可以一战 凭借
必以信 按照
必以分人 把
焉 又何间焉 句末语气词,呢
惧有伏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之 小大之狱 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代曹刿
虽 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即使
二、精讲精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齐师伐我 (2)弗敢专也
(3)必以信 (4)小信未孚
(5)虽不能察 (6)忠之属也
(7)公将驰之 (8) 遂逐齐师 ;
(9)一鼓作气 (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11)望其旗靡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小惠未徧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D.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人公是鲁庄公,文章刻画了他“短视”“浮躁”的昏君形象。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当权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6.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
(2)军事方面:
8.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齐师伐我 军队 (2)弗敢专也 个人专有
(3)必以信 实情 (4)小信未孚 为人所信服
(5)虽不能察 明察 (6)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7)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8) 遂逐齐师 就,于是;追赶、追击
(9)一鼓作气 振作 (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揣测,估计;埋伏
(11)望其旗靡 倒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小惠未徧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D.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解析:A.类/通“嘱”;B.养/疑问代词,怎么,哪里;C.恩惠;D.进攻/砍伐。)
3.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解析:A.连词,表顺承;B.介词,在/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C.介词,凭、靠/介词,来;D.于是,就/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位高权显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来判断。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没有了。
5.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的主人公是鲁庄公,文章刻画了他“短视”“浮躁”的昏君形象。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当权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解析:本文主人公应该是曹刿,而且鲁庄公虽然“短视”“浮躁”,但不是昏君,他礼贤下士,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耻下问,这些都是战争取胜的必要条件。 )
6.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取信于民。
7.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军事方面:善于观察敌情,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8.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