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新课导入
简述《范进中举》的故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科举世家、名门望族的高贵出身。
曾祖弟兄五人四进士,其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探花——祖辈两进士,其中一榜眼;“五十年中,家门鼎盛”。敬梓乃长房长子。
作者介绍
吴敬梓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少年时代,父母在世的时候,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
第二阶段,吴敬梓的父亲去世,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来侵夺祖产。亲族的恶行,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并从此变得放荡不羁。至此,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诞,“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他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的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表现出慷慨任气、放诞不羁的人生态度。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也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作者介绍
第三阶段,在他33岁时,变卖了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在南京,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学者乃至科技专家以及普通市民,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恭)学派的学者。他们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的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时代思潮在他思想上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六朝故都南京的山水名胜,引发着追慕魏晋文人的情感,他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作者介绍
吴敬梓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了。36岁时,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一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4)
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
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
剩典衣钱!” 极其悲惨地
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作者介绍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科举制度开创于隋唐,唐朝时分秀才、明经、进士等八科,主要考诗、赋或儒家经典。这种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门第、身份得官的九品中正制相比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可是,到了明代,只设进士一科,而且变为主要考八股文,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限于四书五经以内的文句,考生作文章阐释经义的时候,只能依照题目的意思,摹仿古人的语气。“代圣人立言”,不许自我发挥,更不能联系当前政事,只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以朱熹的注疏为准绳,文章格式有非常刻板的规定,一篇里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
王冕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 “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以 “幽榜”回映“楔子”。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
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人物画廊
(一)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
儒
生
形
象
(1)热衷功名(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苦苦追求、终获成功的腐儒,如周进和范进。
(2)沉迷于八股文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的迂儒,如王玉辉、马纯上等。
(3)在八股科举制度下由纯朴而堕落、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以蘧駪夫、匡超人为代表。
儒
生
形
象
官
绅
形
象
(1)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敲骨吸髓的贪官污吏,如王惠、汤奉等。
(2)土豪劣绅:戴着科举功名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无行的在乡士绅,如严贡生、严监生、张静斋等。
张静斋
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周进、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巧,以刻诗集、结诗社或品评艺人的“色艺”等形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
莺脰湖名士,娄三、娄四公子;
西湖名士,景兰江、赵雪斋;
莫愁湖名士,杜慎卿、季苇萧等。
“
名
士
”
形
象
(二)对理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
1、具有一定叛逆精神和民主思想的人物:
杜少卿和沈琼枝
杜少卿这个形象,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2、“真儒”、“贤人”形象: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等。
讲究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面对世风日下的现实,都企图用复古的办法来改良社会。
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些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复古来改变衰风颓运的正统儒家思想。
3、市井奇人
季遐年 买字为生,且以此其乐;
王太 买火纸筒为业,又棋技高超;
盖宽 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
荆元 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
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生活,沉醉在琴棋书画的雅趣中,高雅脱俗,怡然自得,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的精神品格。
这是作者上下求索的结果,包含着一定的民主思想。这些市井奇人其实是化了装的文人,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人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了作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体会批判精神;
欣赏讽刺笔法;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读书方法指导
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条,本学祭,余大先生祭,国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语)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骃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卧闲草堂本评《儒林外史》有言:“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当代也有人评论说:“《儒林外史》所识识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像小说里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世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必知道罢了。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为何至今仍然今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的联系之中。当然像《儒林外史》这样的古典作品,以及其他许多认刺名著,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摘写的一些具体制度和风物,今日读来或许会感到隔例,阅读时需要适当参阅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对象,把握作品主旨。
小组合作,探究讽刺艺术
片段一: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因昨日谈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娶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长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婿。一切恭喜费用俱是家老爷备办,不消匡爷费心。所以着小的来向匡爷叩喜。'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又何妨!即便应允了。--《匡超人》(心理细节)
小组合作,探究讽刺艺术
片段二:严监生喉咙例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儒林外史》(动作细节)
明确作用:通过典型化的真实细节描写,对人物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讽刺效果。
传神的细节,冷峻的白描
小组合作,探究讽刺艺术
片段一:(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儒林外史》
分析: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接着,作者又描绘一幅更精彩的漫画:'(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
明确作用:夸张即把某种需要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本质。
夸张的表现手法
小组合作,探究讽刺艺术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对比的手法
明确作用: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或不同的人在相同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课堂总结
①梳理情节,准备提纲;
②抓住梗概,注意细节;
③体会情感态度与思考。
课外专题阅读延伸
专题一:故事会
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专题二:续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