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细读慢品做笔记 课件(幻灯片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细读慢品做笔记 课件(幻灯片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21 15: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怎样阅读一本书:细读慢品做笔记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
教学目标
1.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养成摘抄(录)、旁批、复述、参读、比读、议读、美读、笔读等细读的文本方法
3.体会1-6章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1.《徐悲鸿传》:致广大而尽精微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法』
3.钱钟书抄笔记。
二、初读文本(1-6章)—— 学复述
1. 比一比我的阅读收获:积累词语——『摘抄法』
惶恐 放肆 寻衅 踌躇 轻蔑 窥见 困窘 狼狈 轻蔑 害臊
痉挛 窒息 侮蔑 黝黑 一撮 喧嚷 鞭挞 绯红 啜泣 警惕
胡说八道 迫不得已 精疲力竭 盛气凌人 手足无措
心安理得 如饥似渴 莫名其妙 走投无路 敲骨吸髓
不由自主 局促不安 提心吊胆 天翻地覆 晕头转向
手足无措 聚精会神 九霄云外 乌合之众 左顾右盼
水泄不通 锦上添花 漫不经心 直截了当 眼疾手快
酩酊大醉 落花流水 忍无可忍 鼻青脸肿 当之无愧
不屈不挠 苟且偷生 娇生惯养 脉脉含情 出其不意
睡眼惺忪 眉飞色舞 心神忧惚 一塌糊涂 一贫如洗
随遇而安 心不在焉 参差不齐 变幻莫测 情不自禁
2. 讲一讲我喜欢的故事情节:现场直播——『复述法』

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章或一个故事情节复述

人:主要人物及关系
地:什么地点
时:什么时间
事:发生了什么事
3.学一学金圣叹:发表我的看法——『旁批法』
谢廖沙是一个副司机的儿子。他的父亲自己有一所小房子和一块不大的田地。谢廖沙不在家。他的母亲,一个白胖的妇人,不高兴地看了保尔一眼说: “鬼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天还没有亮,他就像着了魔似的跑出去了。说是什么地方在发枪,我想,他一定是在那里。你们这些鼻涕将军,一个个都该用鞭子抽。实在是太胡闹了。真拿你们没办法。不过才比尿壶高上两寸,也要去领枪。你告诉我那个小流氓,要是他带一粒子弹回家来,我就把他的脑袋揪下来。把什么乱七八槽的东西拿回家,往后还得受连累。你干什么,也想到那边去吗?”


1.『比读法』
比读法的组文形式:同一题材,不通体裁(类型);同一内容,不同作家;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果是翻译作品,可以是不同版本,如果是古文经典,可以是不同作者的翻译。

PK1.
【梅版】“哎,真槽糕,早知道这样,我就直接跑到那里去,不回家了!”他失望地想着。“我怎么把这样的好机会错过了呢?”
【袁版】“真见鬼,早知道就该直奔那里,不该回家去!”他失望地想道,“我怎么把这样的好机会错过了呢?”
阅读提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理解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的基本原则。到底是“想着”合适,还是“想到”合适,这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行文思路、思维逻辑等考虑,进一步还以讨论后面的句号和逗号的区别。
PK2.
【梅版】“你已经有一支,够了,这一支该给我。”
【袁版】“你有了一支——够了。这一支给我。”
阅读提示:两个版本中都独立成段,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呢?梅版中“已经”“该”,还有点道理可讲,中间用逗号,语气相对缓和一点。袁版破折号前后都说地斩钉截铁,干净利落,中间用句号,没有“该”字,整个句子感觉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还理直气壮的强词夺理。放在这一章,乃至整篇小说中,结合人物性格和当时的情境,高下自分。
PK3.
【原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乌克兰夏天的夜晚是可爱的。像谢佩托夫卡这样的乌克兰小镇,它的中心是市区,四郊是乡村,一到夏天宁静的傍晚,年轻的人们都跑到外面来。那些姑娘们、小伙子们,成群结伙的,对对双双的,有的坐在自己家的台阶旁边,有的坐在花园和庭院里,有的就在大街上,坐在盖房子用的木料堆上。笑声和歌声一直不停。
颤抖的空气充溢着浓郁的花香;星星就像萤火虫,在天空的深处微微地闪耀;人声传得很远很远……
【选文】《暴风雨的儿女》
听着母亲叙述这些悲惨的故事,孩子流过多少眼泪啊!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所追求的只不所过是让贫穷的、苦命的人得到幸福的生活……
母亲那难以排除的悲伤、被摧残的青春、常年爱着、等待着的人儿,不向儿子讲述还能够向谁讲述呢?母亲把自己余下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
……看着儿子,母亲经常会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回忆起齐格蒙德同她前来幽会的时刻,那时他也是这样年轻、漂亮。生活对她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阅读提示:从不同的内容中看出相似的叙事风格。
评 论:这是从作者仅有的两部小说中各选出几段有代表性的文字加以比较,进一步地、更为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叙事风格。
不同点:这两段文字,从内容到情感基调都有很大差异,原文叙描的是乌克兰夏天夜晚的景象,读后给人的感觉是温馨、欢愉;选文叙写的是母子交谈后的情形,读后的感觉是沉郁、忧伤。
相似点:从以上的差异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相似的地方呢?比如说在写它们的时候,作者的态度不是冷冷的、无动于衷的,而是把主观情绪顽强地渗透进去,内容不同,作者的情感也发生变化,或宁馨,或低沉。这充满感情的写法能让读者很快受到感染,并从中领会到作者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情感色彩是这两段文字共同的特色,也是作者一贯的叙事风格。
2.『议读法』
原 文1
“现在你就这样不成器,往后怎么得了啊?”他母亲发愁地说。“唉,我们可拿他怎么办呢?他这个样子究竟像谁呀?天哪,为了这个孩子,我受了多少罪!”她埋怨说。阿尔焦姆推开喝干了的茶杯,对保尔说:
“听见了吧,弟弟。过去的事别提了,往后你可要小心,干活儿别耍鬼把戏,该干的,都得干。要是这个地方又把你赶出来,我就一点也不饶你。你要记住。别让妈再操心了。你这个鬼东西,走到哪里就闹到哪里,到处闯祸。现在该闹够了。等你干满一年——我一定设法把你弄到调车场当个学徒,一辈子给人家洗家什是不会有出息的。应该学会一门手艺。眼下你还小,再过一年,我一定替你申请,说不定调车场会收下你的。我已经调到这儿来,往后就在这儿干活。不要再让妈伺候人家了。她在各式各样的混蛋面前弯腰已经弯够了,可是你,保尔,要注意,以后要好好地做人呵!”
议 题:阿尔焦姆要保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提示
1.希望保尔做一个不闹事、守规矩、不给家里添乱的人;
2.希望保尔做一个有出息、懂手艺、能够自立的人;
3.希望保尔赚大钱,使家里富裕起来;
4.希望保尔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5.希望保尔成为一个革命者,推翻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 典型回答——阿尔焦姆要弟弟好好做人,是希望保尔成为一个有出息、懂一门手艺、能够自立的人。因为他是从自己和母亲身上悟出这些的,也就是说,是生活本身教给了他这种认识。像他母亲,就是由于没有手艺,只好去给人干粗活、做老妈子,整天看东家的脸色、受别人的气;而他自己是个技术工人,虽然赚钱不多,但总是凭本事吃饭。所以,他愿意弟弟也像他一样,日后可以不用老是在食堂一类的地方烧开水、洗碗碟。赚大钱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穷人都很本分。至于说要保尔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成为革命者什么的,那时他的觉悟还到不了这么高,因为他这时还没有接触朱赫来这样的革命者,革命风暴也一时还没刮到这个小镇。

原 文2:冬妮亚和保尔分手之后就往家里走。她想着刚才和这个黑眼睛少年的相遇,并且不自觉地为了这次会面感到很快活。
“他是多么热情和倔强呵!他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种粗野无礼的人。无论如何,他一点也不像那些懦弱无能的中学生……”
他是另一种类型的人。他出身的环境对冬妮亚是完全陌生的。
“他是可以开导的,”冬妮亚想着,“而且这将是一种挺有意思的友谊。”
快到家的时候,冬妮亚看见莉莎·苏哈里科、妮莉和维克多在花园里坐着。维克多在看书。看样子,他们是在等她。 她向他们问了好,就坐在长凳上。就在这泛泛无聊的谈话的当儿,维克多凑近冬妮亚坐下,悄声地问她:
“那本小说你读了吗?”
“呵呀,那本小说!”冬妮亚忽然想起来了。“我把它……”她几乎说出了口,她把它忘在湖边了。
“您喜欢那本小说吗?”维克多注意地看着她。
冬妮亚沉思了一会,接着她一面用她的短靴的靴尖在小径旁边的沙地上慢慢地画着一个奥妙的图案,一面抬起头来看了看维克多,对他说:
“不喜欢,我现在喜欢上了另外一本,它比您那本可有意思多了。”
“是吗?”维克多觉得非常无趣地拖长着声音说。“那么,作者是谁呢?”他问。
冬妮亚用闪闪发光的、带着嘲弄的眼光看了看维克多,然后说:
“没有作者……”
议 题1:冬妮亚说的没有作者的书是指什么? 讨论提示
1.一本她正在读的书,她忘了或者不知道作者是谁,可又不想让维克多知道这点;
2.根本就没有这本书,她这样说是为了敷衍维克多;
3.这本“书”指保尔;
4.这本“书”指她正朦胧觉察到的爱情;
议 题2:这段文字中的冬妮亚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提示
1.一个清纯的女孩;
2.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
3.一个挺有心计的女孩;
4.一个在保尔面前显出优越感的资产阶级小姐;
3.『美读法』
美文1
许多人永远不能忘记这可怕的三天两夜。无数的生命被杀戮和毁灭了,无数青年的头发在这血腥的日子里变白了,无数的眼泪流掉了,而那些幸存的人们,在忍受了无法洗刷的羞耻与侮辱,忍受了难以形容的心痛和失去了亲人的悲哀之后,又有谁能说他们是比死者幸运些呢?一些受尽折磨的少女的蜷缩的尸体,痉享地向后伸着双手,毫无知觉地躺在许多小胡同里。
只有在小河边,当这些豺狼闯进了铁匠纳乌姆的小屋里,企图对他的年轻的妻子萨拉施行强暴的时候,才遭到了猛烈的抵抗。这身体强健的二十四岁的铁匠,充溢着壮年的精力,用他那双钢铁般的胳膊,誓死护卫着他的妻子。
在他那小屋里的一场凶猛而短促的格斗中,有两个匪徒的脑袋像烂西瓜一样地碎了。怒火燃烧的纳乌姆是可怕的,他狂怒地保卫着他和他妻子两个人的生命。于是,那些感到危险的戈卢勃匪徒们,都逃避到河岸的附近,在那里射击了很长时间。纳乌姆的子弹将要用完的时候,他用最后一颗子弹打死了他的妻子萨拉,然后端着刺刀,预备冲出去和敌人拼命。但是刚刚走下屋外的第一级石阶,他那沉重的身体就被雨点儿一样的枪弹射倒在地上了。
赏析:
这是叙写戈卢勃匪徒虐杀犹太人的片段,非常充分地表现了匪徒的凶残和犹太青年铁匠纳乌姆宁死不屈的英勇抵抗。这三段文字的精彩之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第一,点面结合,正反结合。第一段是总写,概括交代了“三天两夜”里匪徒残忍的豺狼行径,以及犹太人惨遭杀戳和侮辱的悲苦情形,这是面上的情况。第二三段突出一个点,即铁匠纳乌姆的反抗。作者把这个点处理成场面,场面由三个事件构成:打碎两个匪徒的脑袋、在屋里向敌人射击、冲出屋外被射杀倒地。再从作者的视点来看,第一段从匪徒的残暴落笔,第二三段则从铁匠的抵抗着墨。这样,一正一反有点有面,显得充分而完整。

第二,浓郁的情感氛围。抒情性是这部小说的风格之一,这点在所选片段中也有很好的体现。读这几段文字的时候,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并激起我们对匪徒的愤恨,对犹太人遭遇的同情及反抗的崇敬。抒情氛围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多种句式的灵活运用,比如第一段的排比句“无数……无数……无数……”,使数量极大的死亡、无以复加的惨状排山倒海般向你扑来,压得你不能喘气;再如接下来的反问句,把生不如死的苦痛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作一种强烈的表现。二是大量使用刺激性强的、易调动情感的词语,如“可怕、杀戮、毁灭、血腥、痉挛、狂怒”等等。
第三,文风简洁。这个片段内容丰富,特别是抵抗的场面,完全有大大扩张的空间,但作者处理得非常简洁。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作者在交替使用叙述和描写手法时,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第一二段基本上都是叙述,第三段也叙述多、描写少。另外,场面的构成只以三个事件来串连,留下大量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4.『赏析法』

要点1:按时间顺序结构故事。本节从保尔的少年时代写起,一直写到他出走家乡,投人革命队伍。从结构上看,这些内容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也就是按照保尔的经历来编排的。读下去会发现,实际上整部小说的故事,基本上都依从这样的顺序(中间偶有倒叙、插叙)。按时间的自然延伸来组织故事,是这类绳线结构的小说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的小说,显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者容易跟随作者一步一步进入故事,关注人物的命运。
要点2:为保尔走上革命道路作铺垫。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人做什么、怎么做,都是有原因的。保尔也一样,他之所以走上革命旅途,少年时期的遭遇、经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把这节的内容放在整部小说中来看,起到了一种铺垫作用,换句话说,这一节是保尔未来生活道路的准备阶段。说具体一点,作者是从两个方面为保尔投身革命作准备的。一个方面是保尔的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家境的贫寒是革命的天然基础,车站食堂的打工生涯,又使他目睹了劳动大众的屈辱和痛苦。这些,使得保尔更易于理解革命、倾向革命。另一方面是朱赫来的教导,这个革命者给他反复讲了推翻旧世界的道理。如果没有思想引导,光是贫苦出身和底层遭遇不一定就能走上革命道路。
要点3:凸显了保尔性格的核心。保尔的性格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比方说倔强而又热情、刚毅而不失温柔等,但他性格的基调成者说核心是强烈的反抗性,朱赫来说他“就像一只小公鸡那样好斗”。这一节中,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去揭示这种核心性格,比如他对侮辱他的神父的反抗,再如顶撞食堂小伙计欺生的不合理要求,又如对“麻子舒拉”挑衅的狠服反击,等等。这些描写,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此后,保尔就是以这样的性格去跟敌人作战,跟环境斗争、跟病魔抗争。
课堂小结
四、作业:任选一个话题,试着运用『笔读法』,完成一篇读后感
1)保尔的童年(改写) 2)少年保尔给我的印象 3)保尔勇救朱赫来(改写) 4)保尔——我的榜样 5)勇敢与卤莽——保尔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