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七:中西文明的博弈--西学东渐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高考历史三轮热点专题七:中西文明的博弈--西学东渐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20 10: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通用版本 高三年级
专题七 中西文明的博弈
------西学东渐
2020年5月2日傍晚,在外交部的协调下,197名中国留学生搭乘国航CA046航班从美国纽约抵达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此次抵连留学生全部为未成年人,绝大多数年龄在16至17岁之间,将自觉并主动配合接受国内疫情防控各项安排。因为疫情在国外的爆发,许多留学生回国,引发国内对留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讨论。不可否认,有一小部分留学生被西方文化同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不足导致对“中国人”的不友好。但这部分留学生不代表全部。留学生群体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
《坤舆万国全图》
[知识链接]
1.中国
(1)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2)维新思想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及学习西方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2.近代西方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及表现。
(2)启蒙运动的内涵、影响。
(3)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5-
一、早起西学东渐——“雾里看花”
1.含义:“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学术思想的传入。
2.背景:
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 倾慕东方已久;
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提供了落脚处;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方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3..过程
(1)明末清初,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技术方面,包括天文学和数学等方面。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4:影响
.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从而得以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使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传教士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著名启蒙思想家都曾收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他们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到17世纪末和18世纪,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欧洲著名启蒙思想家都曾收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马嘎尔尼使团带回了许多中国重要的科技成果,如船舶密封隔舱技术,双动活塞风箱技术等,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引用的中国科技文献资料达一百多条,作为进化论的重要依据。
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
海纳百川,
共同发展。
2000年,北京修建中华世纪坛,坛内雕刻了一百位对中华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只有两个外国人入画,一位是马可波罗,一位就是利玛窦。
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利玛窦则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中华世纪坛
二中国近代西学东渐
1.历程
(1)晚清民初,西方人通过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学习西学,主要关注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等。
(2)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维新思想家。他们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改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3)进入民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公开主张以西方文化来取代传统的封建文化。

-11-
2.影响
(1)学术上: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
(2)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而儒家思想及一些民间的风俗信仰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3)政治上: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等制度和思想,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社会上:晚清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加促成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西方个人主义等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为中心的社会基层开始逐渐瓦解。
-13-
(5)经济上: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而民族主义思想则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6)日常生活上:新的西方科技事物如电影、广播等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包括一些被视为迷信的民间信仰、缠足风俗、传统形式的婚姻等都逐渐被废除。
近代思想论战:
(1)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①背景:19世纪60—90年代,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②内容:核心内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主张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顽固派:以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③影响: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思维拓展]
(2)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①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②内容:论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③影响: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①背景:维新运动的失败,清末新政,外国侵略的加剧。②内容:革命与改良争论。③影响:促进了革命的发展。(4)新文化运动:①背景: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②内容: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③影响:促进思想大解放。
-17-
(一)、体用之争——“移花接木”
1.中体西用:以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以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基础,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顽固派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促进军事、教育近代化起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
[考点梳理]
-18-
2.体用之争: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9-
(二)、维新思想——“残花留香”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文化的许多问题上进行了尖锐、激烈的论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二是民权平等与三纲五常之争,三是改革教育制度之争。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的思想论战推动了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思想文化提出挑战。在论战中,维新派以进化论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民权观念批判“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思想,并阐明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道理。经过论战,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0-
(三)、从民主共和到“以俄为师”——“新芽绽放”
1.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军政、训政、宪政”三部曲
(1)提出和发展: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提出,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宪政民主需要经过“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时期。1906年,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再次提出:由“军法之治”经“约法之治”达“宪法之治”,将中国建设为一个独立富强、自由平等的现代国家。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1914年《中华革命总章》中正式提出实现宪政民主须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1924年,他在《国民政府建设大纲》中集中阐发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的政治思想。
-21-
(2)内容:国民政府用武力完全占领一个省,然后该省进入训政阶段;在此阶段,政府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训练、协助人民建立一个自治的县,并直接选举县级官员;当一个省所有的县完全自治后,即该省就进入宪政阶段,可以选举省长;当全国有一半的省进入宪政阶段后,即全国进入宪政阶段,颁布宪法,由人民选举新的中央政府,而国民政府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此解职。
(3)评价:孙中山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思想,是实践“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理论以实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宪政民主的根本方略,也是针对近代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渐进式(量变)与激进式(质变)相结合的宪政建设模式,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22-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传播。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23-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影响
(1)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广泛传播。
(2)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出版报纸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
(4)成立社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5)进行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热点押题]
1.(2020·河南洛阳一中高三模拟)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对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A.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及洋务派用“西学中源”说来反对顽固派。实质上是为开展洋务运动寻求理论的依据,C正确;洋务派是发展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洋务派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并没有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B错误;洋务派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器物,不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D错误。

2.(2020·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模拟)陈虬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言人之一,1889年他在乡试试卷《日月星辰系焉》一文中明确指出“天无不动之物”观点,批驳了“天不变”之经义。这一观点
A.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B.总结了变法失败的教训
C.体现了向近代转变的特征
D.提出了科举变革的要求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陈虬认为运动是绝对的,反对固守残缺,止步不前,这体现了向近代转变的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首先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B选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此时尚未发生;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变革科举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2020·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三质检)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如天渊之别,如下表所示

时代 戊戌时期 大革命时期
评价 绅士为人民之代表 绅士为全民之公敌
地位 绅士为救亡图存之中坚 绅士为列强、军阀之基础
作用 绅士为社会进步之动力 绅士为革命之保障
目标 兴绅权以兴民权 打倒绅权以实现民权
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联合绅士阶层;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绅士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所以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成为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经获得发展,故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1912年,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与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巨大反差无关,故C项错误。
4(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质检)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郑观应在上海募捐的同时提出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张,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据材料可知
A.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B.郑观应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清政府救灾与防灾措施较完备
D.清政府借鉴西方慈善文化并已施行
【答案】A【解析】从材料“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余万灾民逃荒”中可以分析出,“丁戊奇荒”造成了社会大的灾荒,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的社会备荒制度不完善,救灾和防灾措施不完善,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早”;D项说法错误,错在“已施行”
10.
5.(2020·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三二模)读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为《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B.陈独秀在②创办了《青年杂志》
C.共产党在③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国共两党在④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答案】C
【解析】图示中的③为南昌,中国共产党在此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故答案为C项。②为南京,南京在《天津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不是在《南京条约》中,排除A项;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②为南京,排除B项;④为广州,国共两党在此实现第一次合作,排除D项。
6.(2020·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高三质检)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材料未涉及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故C错误;材料只是统计发表的论文,看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表明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D项错误;从表中统计的论文来看,只有一篇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其他均支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而此时的苏联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模式,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表明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故B正确。故选B。

7.(2020·安徽安庆一中高三质检)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
C.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承袭着中华元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融合,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抉择,故排除B选项;结合所学,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思想,故排除D选项。


8.(2020·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模拟)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99-1919年间中国思想界没有单独、完整的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说明当时国人还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未引起社会重视,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不能说明当时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2020·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高三模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由“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可知,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们缺少群众基础,故选D;题干中没有体现AB;C不符合史实,因为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的思想是全盘否定的,故C排除。

10.(2020·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917年,陈独秀说:“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
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可知体现的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B选项符合题意。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未来中国社会的构想,C选项排除。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1.(2020·山东省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秦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种学和社会种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走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答案】(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2)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得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根据材料中“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得出: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中“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强;根据材料中“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出:耶稣会士的传播。
(2)根据材料中“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得出: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根据材料中“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得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3)注意“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儒家思想传入西方,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儒家思想传入西方:根据材料中“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得出:转变了西方思想家的思想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西学东渐”:结合第(2)问及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最后总结,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