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说:“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傅斯年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是彻底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作用
2.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追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6月9日通电说,“彼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
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3.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应梁启超之邀访问中国,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实用主义哲学和以实验主义方法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热烈讨论。这一讨论( )
A.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主流思想 B.导致激进派与改良派汇流
C.推动了哲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5.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成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6.1925年1月,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以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运动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
A.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B.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C.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D.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
7.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专收中国共产党派去的学生。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8.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提出:“故今后本党在民众中,其目的为建设的组织、建设的宣传、建设的训练,不特共产党之方法应彻底消除,即本党青年党员之幼稚行为,亦须根本纠正。”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力图维护一党独裁 B.全力“围剿”工农红军
C.推进国民经济建设 D.与共产党争夺民众
9.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
A.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 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中共中央坚持走俄国式的道路
1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取得了成功,但1927年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体现了( )
A.农民阶级成为革命领导力量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毛泽东的党内领导地位确立 D.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11.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战场转移到运动战战场上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是严重的错误。”此次会议( )
A.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
12.1944年5月,毛泽东说“当一九三五年冬季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只剩下七千人,成了‘皮包骨’。我们当时说长征是胜利了……长征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毛泽东强调的是长征( )
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使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战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战以前,“以主张仿效西洋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固守中国习惯者为旧”,之后一变而为“以主张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到1919年底,谈论、使用“新文化运动”一词才成为一种时髦。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恋爱自由”“劳工神圣”的口号,都开始普遍出现于社会。五四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主义时代”。1920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改造中国需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个西潮冲击下的反应,还是一个更多带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从戊戌维新起中国人就在寻求根本性的改变,则那一系列阶段性转变,应是对何为文化之“根本”的认识在步步深入,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文化的认知。
——据罗志田《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等整理
材料二 自从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一年一度的五四纪念就形成了。1930年,国民党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是“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认为五四运动使多数青年“不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要求学生“专心求学,努力教育建设”。而共产党人以继承五四传统、五四精神为己任,指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胡适一再将“五四运动”阐释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的阐释影响了其他自由主义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同的话语系统。
——摘编自杨琥《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新进展,并分析其原因。(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的不同观点,并分别指出其立场。(12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起彼伏,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材料二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斗争目标上“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的表现,并说明五四运动的新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走俄国人的路”是指什么。此后是如何创新的?(10分)
第七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D
【解析】从题中“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可推断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和启蒙的作用,故选D项;题中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体现反封建,也不能说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排除A、B、C三项。
2.【答案】A
【解析】“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表明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故排除A项;激进派与改良派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欧美的思想与实验方法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并未体现国际合作,排除C项;材料中1920年中国知识分子对欧美思想及实验方法进行讨论,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开始改变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故排除A项;由“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正确;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故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这一时期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符合题意;国共合作的目的在于进行革命而不是削弱国民党的势力,故排除A项;C、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
6.【答案】D
【解析】材料“1925年”“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谟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以不容易挽救的大害”体现出中共逐渐认识到国共合作中保持党的独立性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两个时间“1925年”与“1928年”,国共合作与国共关系破裂时期,改名原因在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是苏联建立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原因,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与更改校名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在193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故今后本党在民众中……不特共产党之方法应彻底消除”可知,国民党力图维护一党独裁,故A项正确;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是在1930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国民经济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是加强对民众思想的控制而非与共产党争夺民众,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29年2月”“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说明中共中央依旧主张走城市中心的道路,即坚持俄国式的革命道路,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而不是斗争手段问题,故A项排除;当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中共中央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是中共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故C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取得了成功,但1927年毛泽东领导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可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选B项;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排除A项;C项材料体现不出,且与史实不符;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材料根据“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遵义会议无关,故排除。
12.【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长征留下的这点力量,不要看轻了它,它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可以看出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故选A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使共产党走上抗日战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二、
13.【答案】(1)新进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主张得以流行与普及;“新文化”的内涵发生变化(不再视新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分化,从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主到多元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文化的整体转型加快。
原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民族危机的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持续探索。
(2)(国民党)观点:既抽象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又具体否定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精神(答“五四运动是国民党促成的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学生参加政治运动不利于教育发展”亦可)。立场:一党专政的立场。
(中共)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立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胡适)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立场:自由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解析】(1)问第一小问新进展,根据材料一“变而为‘以主张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新文化运动’,一词才成为一种时髦”“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恋爱自由’‘劳工神圣’的口号,都开始普遍出现于社会”等内容可知,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得到流行和普及,人们不再单一宣传资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不再视新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而是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整体文化转型加快。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总结。
(2)问通过阅读材料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五四运动有三种观点,其一是国民党,其二是共产党,其三是胡适。在作答时,可以综合回答这两个问题,即指出各方的观点,然后直接根据其观点指出其立场。
14.【答案】(1)表现: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学习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特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含义:发动城市武装暴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创新:确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解析】(1)问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学习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小问新特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结合所学得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发动城市武装暴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