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 )
A.掩盖了战争的本质 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
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 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
2.清政府宣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抚远”“羁糜”政策的胜利,条约签订后可以“永杜后患”,使英人不再“有所借口挟制”,因而是“万年和约”。这主要反映出,清政府( )
A.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 B.对英国殖民者知之甚少
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D.打消了英国的侵略借口
3.1858年,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的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糜,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
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 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希腊“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
A.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5.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于太平军尚怀反感。”这段材料( )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反映了太平天国颁布的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太平天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6.《太平天国之秋》中指出,英美两国通过转口倒卖中国茶叶获得暴利,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东南半壁,导致英美茶叶利益严重受损,迫使两国下决心干涉中国内战,最终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说( )
A.太平天国彻底打击西方殖民侵略 B.太平天国担起反帝反封双重任务
C.英美对华政策受其经济利益支配 D.中国完全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7.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8.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19世纪80年代后,沿海各省中哪一省需配备兵船就由该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如果所产某种武器的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过多,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期间的军事工业( )
A.使沿海军事力量布局平衡 B.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制约
C.高度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 D.逐渐由官办向官督商办转变
9.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
A.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B.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D.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10.“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甲午战后,各方人士包括梁启超、陈宝箴、盛宣怀等人,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其“突破”主要体现在( )
A.转向对西方制度的学习 B.宣传西方学说开启民智
C.促使政府开始走向改革 D.利用儒家思想宜传变法
11.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清廷从传统的异端方面寻求支持,而不是依靠士人,多少说明政府已接受中学正统不足以救亡的观念;反过来,对士人而言,启用“子不语”的怪力乱神,或意味着朝廷行为已类似当年的洪秀全、杨秀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农民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 B.清政府不再固守专制统治
C.知识分子逐渐疏离清政府 D.民主革命已具备思想基础
12.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题32分,第14题20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民间私人图书馆也开始出现。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除官方图书馆,民间图书馆也广泛存在。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从唐代开始,正式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处于名副其实的“藏书楼”阶段。
——据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图书馆是广雅书院(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创办)的藏书楼——冠冕楼。它的藏书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书外,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均有收藏。冠冕楼设掌书生二人,专门管理藏书,同时又有便利读者的阅览规则及措施;还编印藏书目录,以便检目借阅……为方便院生夜间阅览,在住宿的斋院附近另设有小书楼。藏书有复本的也供院外士人借读……近代性质的图书馆在戊戌前后组创的各种学会中首先普及开来。它们大多是由会员捐款,购买中外经世有用之书,藏于公所,供会内同仁借阅。会外有志读书者,有的可以出资租书阅读,有的由保人介绍即可在会内阅览。
——摘编自张晓《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图书馆事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1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访问美国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1896年9月):
记者提的一个问题是:“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李回答说:“我不想批评美国……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在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为了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阁下,您赞成妇女受教育吗?”“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一位记者大胆地发问:“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李回答说:“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力法》的言论……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有记者问:“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李很快地反应道:“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李总督在结束采访时站起身来,向记者们很优雅地鞠了一躬。
——摘编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从材料中提炼出李鸿章就某一事物所持有的思想观念,结合材料说明你的依据并对该思想观念进行简要评价。(20分)(要求:提炼准确,分析充分,评价客观全面,历史观正确。)
第五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为,鸦片贸易应该是合法的正当贸易,但是在中国单单不合法,这就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认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这就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故A项正确;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项错误;材料是在掩盖鸦片战争的本质,不是肯定战争的正义性,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不以战败为耻,反以签订卖国条约为荣,这反映出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抚远”“羁糜”说明清政府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心态,故A项错误;B项是表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
3.【答案】C
【解析】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的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糜,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说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采取的不同外交方略,无法体现俄美支持清廷,排除A项;B项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排除;材料反映出清政府仍然推行中国传统外交,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民主有所介绍,对西方民主具有一些感性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魏源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也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排除A、B两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魏源对欧美民主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对于太平军尚怀反感,反映了太平天国颁布的制度或政策无法在下层民众中实施的客观因素,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人民心理对于太平军尚怀反感”,无法体现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排除A项:“人民心理对于太平军尚怀反感”表明太平天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英美倒卖中国茶叶获得暴利,但太平天国运动使英美茶叶利益严重受损,迫使其下决心干涉中国内战等信息可知,英美决定干涉中国内战的主要原因是英美在华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故可以得出英美对华政策受其经济利益的支配,故C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至洋务运动开展期间,地方汉族官僚实力膨胀,湘军实力不断壮大,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与不安,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有利于减轻清政府对湘军存在威胁中央集权的猜忌与疑虑,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与洋务派的世界意识缺乏与否无直接联系,A项排除。“内”字的添加不能反映安庆内军械所与市场的关系,B项排除。材料与曾国藩本人对西学的认识无关,D项排除。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由于经费的短缺,传统的不计价格的军工产品调拨方式有所改变,同时,国内军工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工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故B项正确。A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与平衡军事力量布局无关;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的信息,错误;D项错误,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工业并未转向官督商办。
9.【答案】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我国早已经出现民族危机,而面对危机,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通过洋务运动建立起了新式军队,目的就是要改良自强,故B、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中国还处于皇权专制之下,日本则已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故A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思想。甲午战后,各方人士突破“中体西用”仅对西方科技的学习,转向对西方制度的学习,故A项正确;B项错误,宣传西方学说开启民智是思想层面上的内容,不是主要突破,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清政府开始走向改革指的是洋务运动:D项错误,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不是各方人士突破洋务派对“中体西用”解释的共同特征。
11.【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的态度引起知识分子的失望,而不是介绍农民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项错误;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正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信任、利用义和团宣扬的迷信思想和做法,而这些是传统知识分子所不齿的,清政府的表现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失望,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民主革命思想,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传统观点、后来的研究者以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东南互保”的研究角度不断扩大,认识也逐渐全面,故C项正确;后来的研究者对“东南互保的认识是肯定的,排除A项;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的表述不符合后来的研究者的观点,排除B项:后来学者研究仍然带有主观性,不能说明其可信度的高低,排除D项。
二、
13.【答案】(1)特点:出现较早;官府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较大;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主要变化:开始大量收藏西方书籍;藏书更加注重实用性;管理制度更加科学规范: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借阅范围扩大,开放程度增强。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有志之土的推动。
【解析】(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可知体现的是图书馆出现较早;根据材料“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可知体现的是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汉代藏书主要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内容”可知体现的是藏书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图书馆无论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可知体现的是重收藏,少开放;根据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可知,中国古代图书馆发展曲折和受统治政策及技术条件影响较大。第二小向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图书馆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文化的传示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等方面。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均有收藏”体现的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开始大量收藏西方书籍和藏书注重实用性;根据材料“冠冕楼设掌书生二人,专门管理藏书、同时又有便利读者的阅览规则及措施”可知体现的是近代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根据材料“为方便院生夜间阅览,在住宿的商院附近另设有小书楼”可知体现的是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根据材料“会外有志读书者,有的可以出资租书阅读,有的由保人介绍即可在会内阅览”可知体现的是借阅范围扩大,开放程度增强。第二小向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变化原因从政治(民族危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思想文化(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个人因素(有志之士)等方面分析。
14.【答案】示例一
思想观念:李鸿章对西方议会民主认识模糊且持排斥立场。
依据:李鸿章在接受采访中对美国政党政治表示了失望,认为会引起国家的混乱,表明李对美国的议会民主认识模糊且持排斥立场。
简评: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在认同西方器物文明的同时,却排斥西方民主制度,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
示例二
思想观念:李鸿章的教育观念保守与开放并存。
依据:李鸿章坚持只有男孩才能接受学校教育,体现了其教育观中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表示要建更多的学校甚至表示要引入西方教育制度,体现了其开放的教育理念。
简评:为了适应办洋务活动对近代人才的需求,洋务派创办了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但他们仍然捍卫儒家纲常伦理,以巩固天朝体制。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李作为洋务派代表,在认同西方器物文明的同时,却排斥西方民主制度,维护清王初封建专制统治。
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