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为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小红写了一篇小论文,其关键词有“基督教”“法兰克王国”“庄园”“大学”“《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庭帝国”。她研究的主题是( )
A.封建时代的欧洲 B.罗马帝国的兴衰
C.封建时代的亚洲 D.古代希腊文明
2.“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法兰克王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3.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在教会的帮助下篡位成功。为表达感恩之情,他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人,并把罗马到拉凡那的一片土地奉献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说明( )
A.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与封建王权联系密切
B.教皇的魅力很大
C.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加紧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
D.丕平懂得知恩图报
4.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出产提供他们和他们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
A.商品经济发达 B.严格禁止竞争
C.基本自给自足 D.自耕农为主体
5.13世纪的庄园法庭规定: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佃户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见,庄园法庭( )
A.维护领主的利益 B.限制领主的特权
C.依据习惯法判案 D.开庭地点不固定
6.西欧中世纪不能用“一片黑暗”来概括,应该说是“黑暗”中孕育了光明,或者说既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因素。“光明”的因素有 ( )
①地中海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湖”
②基督教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
③庄园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再次兴起的城市取得自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7.“中世纪西欧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完全摆脱了封建统治
D.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8.13世纪初,牛津大学成立。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中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0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方正转Word\\9历史JJ\\0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秋\\20秋\\历史\\9历史河北专版\\00.tif" \* MERGEFORMATINET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的文化教育
9.《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武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利用法律稳固帝国的秩序
B.奠定欧洲民法的基础
C.强调法律在战时或平时的作用
D.宣扬法律的作用强于武器
10.拜占庭帝国在其绵延千余年的历史中,对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首都曾是中古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学术文化中心。拜占庭帝国保存的文化是(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犹太文化
C.阿拉伯文化 D.儒家文化
11.下表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
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A.种姓制度建立 B.幕府统治确立
C.伯里克利改革 D.大化改新
12.现在的日本年号“令和”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3.12世纪晚期,击败平氏武士集团,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并建立镰仓幕府统治的是( )
14.“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它又是文明使者,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属于这“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是( )
A.基督教 B.罗马法
C.《医学集成》 D.《荷马史诗》
15.“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10分)西方文明发展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衰落,一个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
材料一 西欧文明传承示意图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方正转Word\\9历史JJ\\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秋\\20秋\\历史\\9历史河北专版\\1.tif" \* MERGEFORMATINET
(1)据所学,填出示意图中国家名称。(5分)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材料二 “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材料三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从10世纪起,随着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上
(2)据材料二、三,归纳中世纪西欧文明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具体制度或表现。(3分)
(3)试从经济、教育方面任选一例,说明它对推动近代文明发展的意义。(2分)
17.(10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封建时代的欧洲”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搜集资料如下,请你参与其中。
【制度确立】
材料一 在查理·马特任宫相时,由于战争的需要,不断扩充自己属下的封臣,并向他们封赐一块土地作为采邑(“采邑”一词的原意即恩赐),以保证他们的生活和提供服军役时的马匹及武器装备。加洛林王朝时采邑制大为发展,不但国王封赐采邑,许多大封建主也封赐采邑给自己的封臣。作为采邑封赐的主要是土地,但往往也包括国家官职和教会职务。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实行采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土地的封赐形成了什么制度?(2分)
(2)材料一中封赐土地和接受封地的双方分别被称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哪一观念逐渐流行开来?(2分)
【经济法制】
材料二 如下图。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J.2.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方正转Word\\9历史JJ\\J.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秋\\20秋\\历史\\9历史河北专版\\J.2.tif" \* MERGEFORMATINET ,图一)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J.7.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方正转Word\\9历史JJ\\J.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F:\\20秋\\20秋\\历史\\9历史河北专版\\J.7.tif" \* MERGEFORMATINET ,图二)
(3)图一反映的是欧洲出现的哪一组织形式?图二中人物统治期间,颁布了哪些法律文件?(4分)
【思想文化】
材料三 中世纪早期,学者们的思想灵感来源于《圣经》和教会;11世纪初期,西欧的一些主教们在教区内组建学校,并邀请知名学者担当主讲教师;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
(4)据材料三,欧洲中世纪学校课程的设置有什么特点?(2分)
18.(10分)不断创新学习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吸收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地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向老师学习。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1)材料一中,日本向“老师”学习后进行了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措施中,对日本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希腊人在区区数百年间,竟然创造了无比辉煌的古代文化,这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希腊的文化成就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能动创造。
(2)古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古希腊文化辉煌灿烂,曾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请就文学、哲学两个方面各列举一例。(4分)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仍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和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帝国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最终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所灭。
(3)据材料三,概括拜占庭帝国被历史大潮所淘汰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一、1.A 2.A 3.A 4.C 5.A
6.B 点拨:结合题干,依据所学可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中世纪的开始。“地中海变成罗马帝国的‘内湖’”是在2世纪,不属于西欧中世纪,故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1世纪“基督教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之后宗教神权统治着整个欧洲,给欧洲带来的是“黑暗”,故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属于“光明”的因素,故③符合题意;城市重新兴起,城市自治斗争不断,农村的佃户纷纷到城市居住,从而瓦解了庄园经济,封建经济走向衰落,属于“光明”的因素,故④符合题意。
7.D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城市向封建领主纳税,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强调西欧城市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故A错误;城市取得自治权并不等于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B错误;城市要向领主纳税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统治,故D错误。
8.D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主”指的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所以这枚校徽体现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教育的影响。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表述违背材料意思。D符合题意。
9.A 点拨:根据“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可知,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目的是维护统治,A符合题意;奠定欧洲民法的基础是《罗马民法大全》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强调法律在战时或平时的作用不是根本目的,C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宣扬法律的作用强于武器,D不符合题意。
10.A 11.D 12.D 13.B 14.C
15.B 点拨:据“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故选B。
二、16.(1)A古希腊;B查理曼帝国;C德意志;D意大利;E法兰西。
(2)政治: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以庄园制度为基础,城市手工业发展。教育:大学繁荣。
(3)中世纪大学兴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为近代大学打下基础,对近代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或者西欧城市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17.(1)战争的需要。 封建制度。
(2)封君和封臣。 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3)封建庄园。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4)一方面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8.(1)大化改新。 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
(2)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文学:《荷马史诗》,哲学: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3)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