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5古诗两首1(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5古诗两首1(湘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29 13:13: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 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 (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