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Na—23 Cl—35.5 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3分,共35分)
1.“一带一路”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
A.熟石灰 B.碳酸钾 C.乙醇 D.烧碱
2.海洋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全部 B.①②④ C.只有② D.只有②④
3.海洋是人类丰富的资源宝库。下列措施不属于保护海洋环境,也不属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是( )
A.禁止向大海排放污水 B.海水晒盐
C.海水淡化 D.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海中
4.下列有关纯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纯碱难溶于水
B.纯碱是碱而不是盐
C.纯碱既可从内陆盐湖提取,又可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生产
D.纯碱中含有少量的小苏打可以用稀盐酸除去
5.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称取粗盐后,把粗盐研磨细
B.溶解时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C.称量精盐前,把精盐固体转移到纸上
D.蒸发时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6.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1921年留美回国后,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列物质中能与纯碱发生反应的是( )
A.NaOH B.NaHCO3 C.H2SO4 D.K2SO4
7.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Cl-,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OH- B.Ba2+ C.NH4+ D.Ag+
8.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O2(H2O)——用生石灰
B.NaCl溶液(KNO3)——降温结晶
C.CaCO3粉末(Na2CO3)——加水过滤
D.KCl溶液(K2CO3)——加适量盐酸
9.下列各组物质在pH=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是无色的是( )
A.KNO3 HCl CuSO4
B.Na2SO4 Zn(NO3)2 H2SO4
C.MgCl2 NaOH FeSO4
D.Na2CO3 Ba(OH)2 K2SO4
10.下列关于海水晒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结晶池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大于海水中氯化钠质量分数
B.由于水分蒸发,蒸发池中氯化钠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到一定数值
C.母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也是所含杂质MgCl2、CaCl2的饱和溶液
D.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雨量少、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水“晒盐”
11.下列各组溶液,不外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A.Na2CO3、HCl、BaCl2、NaCl
B.NaOH、FeCl3、HCl、HNO3
C.Na2CO3、NaCl、Na2SO4、Ba(OH)2
D.NaOH、Ba(NO3)2、NaCl、MgSO4
12.某化工厂按如下步骤进行生产:①以煤为燃料,煅烧石灰石;②用饱和Na2CO3溶液充分吸收步骤①中产生的CO2气体,发生的反应为:Na2CO3+CO2+H2O===2NaHCO3;③使步骤①中产生的CaO与水反应;④将步骤③中得到的产物与Na2CO3溶液反应。该厂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质有:①石灰石;②碳酸钠;③碳酸氢钠;④烧碱;⑤二氧化碳;⑥熟石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起始原料是①③ B.起始原料是②⑥
C.最终产品是⑤⑥ D.最终产品是③④
13.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
A.②④⑤①③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14.小明同学在总结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时发现,选用适当物质可实现图中所示的所有反应。若中间的物质为硫酸钡,那么对酸、碱、甲盐、乙盐四种物质的推断中,合理的是( )
A.HCl NaOH BaCl2 Na2SO4
B.HCl Ba(OH)2 Na2SO4 BaCl2
C.H2SO4 Ba(OH)2 Na2SO4 BaCl2
D.H2SO4 NaOH BaCl2 Na2SO4
15.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②测X溶液的pH,pH=13;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信息,下列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B.氯化钠一定存在
C.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D.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9分)
16.(5分)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
(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盐____________________;
(2)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盐中有毒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可用来作发酵粉,又能治疗胃酸过多症的盐________________。
17.(8分)课堂上老师按如图所示上了一次将“清水”变“牛奶”的魔术课。
请破解魔术中的奥秘,写出满足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酸与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与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碱与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与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请你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所需要的下列物质,可以从海洋中获取的是__________。
①石油 ②无机盐 ③可燃冰 ④海洋生物 ⑤淡水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全部
(2)从海水中获取粗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在粗盐提纯过程中,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需要调节溶液的酸碱性。为了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实验室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__________________;现测得溶液的pH为10,为了将pH调节到7,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填物质名称)。
(4)淡化海水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海水中其他离子不能透过)进入左侧的池子,从而得到淡水。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右侧池中海水的密度不变 B.右侧池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淡化膜可用滤纸代替 D.用膜分离技术得到的淡水为硬水
19.(12分)我国海岸线曲折,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1)如图Ⅰ所示,从海水中获得淡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你认为该技术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如图Ⅱ所示,是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的示意图,与丙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可按图2所示流程进行:
①写出步骤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步骤Ⅰ通过一步反应即可实现
B.步骤Ⅱ、Ⅲ、Ⅳ的目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
C.步骤Ⅲ发生了中和反应
D.步骤Ⅴ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该流程中采取的一种降低成本且减少污染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图示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物质F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9分)
21.(9分)利用下图进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主要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配制11%的氯化钠溶液100 g。如按图2进行称量和量取,其他操作均规范无误,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不能确定”)11%。
22.(10分)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图1),化学小组的同学经过询问老师后只知道是NaCl、NaOH、Na2CO3、NaHCO3溶液中的一种,为确认原瓶中是何种溶质并判断其是否变质,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进行猜想】猜想Ⅰ:原溶液的溶质是NaCl;猜想Ⅱ:原溶液的溶质是NaOH;
猜想Ⅲ:原溶液的溶质是Na2CO3;猜想Ⅳ:原溶液的溶质是NaHCO3。
【查阅资料】常温下,有关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从物质的相关信息可知,原溶液的溶质一定不是NaHCO3,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样品,测得溶液的pH大于7,则原溶液的溶质肯定不是_________。
(2)同学们另取样品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①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实验可以判断样品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实验完成后,最终得到的结论:原瓶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且已变质。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23.(7分)将30 g碳酸钠溶液与48.2 g氯化钡溶液混合,碳酸钠和氯化钡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58.5 g,试计算:
(1)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为________g。
(2)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
一、1.B 2.D 3.D 4.C 5.A 6.C 7.C
8.B 点拨:虽然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但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KNO3不能形成KNO3的饱和溶液,因此降温结晶时KNO3不能析出。
9.B 点拨:pH=2说明溶液显酸性,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H+。含Cu2+的溶液为蓝色;H+和OH-、CO32-不能大量共存。
10.C 点拨:在海水“晒盐”过程中,水因不断蒸发而质量减少,氯化钠的质量相对不变,在蒸发池中溶液逐渐由不饱和变为接近饱和,进入结晶池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逐渐变成食盐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达到最大,A、B正确;母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但不一定是MgCl2、CaCl2的饱和溶液,C错;D项中描述的条件有利于食盐晶体析出,D正确。
11.A 点拨:B选项中盐酸和硝酸无法鉴别;C选项中碳酸钠和硫酸钠无法鉴别;D选项中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无法鉴别。
12.D 点拨:步骤①是CaCO3CaO+CO2↑,步骤②是Na2CO3+CO2+H2O===2NaHCO3,步骤③是CaO+H2O===Ca(OH)2,步骤④是Ca(OH)2+Na2CO3===CaCO3↓+2NaOH。起始原料是石灰石、碳酸钠,最终产品是碳酸氢钠、烧碱,故选D。
13.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提纯。按照除杂的原则,可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与Mg2+反应生成Mg(OH)2沉淀,除去Mg2+,然后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与SO42-反应生成BaSO4沉淀除去SO42-,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与Ca2+反应生成CaCO3沉淀除去Ca2+,同时除去过量的BaCl2,进行过滤,最后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NaOH与Na2CO3,所以最合适的顺序选D。
14.C 方法规律:本题可用代入法解答。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故C正确。
15.B、D 点拨: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确定没有硫酸铜;②测X溶液的pH,pH=13,确定至少有氢氧化钠、碳酸钠中的一种;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确定至少有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确定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那么一定有硫酸钠,一定没有碳酸钠、硝酸钡,进一步确定有氢氧化钠,没有硝酸镁;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确定有氯化钠。故选B、D。
二、16.(1)NaCl (2)Na2CO3 (3)NaNO2 (4)CH4 (5)NaHCO3
17.(1)H2SO4+Ba(OH)2===BaSO4↓+2H2O
(2)HCl+AgNO3===AgCl↓+HNO3(或H2SO4+BaCl2===BaSO4↓+2HCl答案合理均可)
(3)Ca(OH)2+Na2CO3===CaCO3↓+2NaOH[或Ba(OH)2+Na2SO4===BaSO4↓+2NaOH答案合理均可]
(4)CaCl2+Na2CO3===CaCO3↓+2NaCl(答案合理均可)
18.(1)D (2)蒸发结晶 (3)pH试纸;稀盐酸 (4)B
点拨:(1)石油、无机盐、淡水、海洋生物、可燃冰等都可以从海洋中获取;(2)由于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因此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粗盐;(3)要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实验室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测定;在粗盐提纯过程中,要调节溶液的酸碱性可以用中和的方法,中和溶液碱性可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4)根据膜分离技术的原理,海水中的溶质不能透过淡化膜,则右侧溶液中,水的质量减小,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密度增大,故A错误,B正确;水分子和溶质离子都能通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代替淡化膜, 故C错误; 膜分离技术得到的是淡水, 不含Ca2+、Mg2+,属于软水,故D错误。
19.(1)蒸馏法;节约能源、减少成本;丁
(2)①Ca(OH)2+MgCl2===Mg(OH)2↓+CaCl2 ②B、C
③将有毒的氯气转化为盐酸,既降低成本又减少污染
点拨:(1)如图Ⅰ所示,从海水中获得淡水的方法是蒸馏法,使用该技术的优点是节约能源、减少成本。恒温下模拟海水晒盐过程的示意图,丙和丁都是饱和溶液,故与丙烧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丁。(2)①氢氧化钙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据此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步骤Ⅰ通过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A错误;步骤Ⅱ、Ⅲ、Ⅳ的目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B正确;步骤Ⅲ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发生的是中和反应,C正确;步骤Ⅴ中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D错误。③该流程中采取的一种降低成本且减少污染的措施是将有毒的氯气转化为盐酸。
20.(1)CaCO3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分解反应
三、21.(1)B、D、C (2)小于
22.【查阅资料】常温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达到10%
【进行实验】(1)氯化钠 (2)①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获得结论】氢氧化钠
点拨:【查阅资料】根据计算可以知道在常温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8.8%<10%,所以能够排除碳酸氢钠。【进行实验】(1)测得溶液的pH大于7,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所以溶质不可能是氯化钠。(2)①过量的氯化钙可以检验并除尽碳酸钠,碳酸钠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还含有氢氧化钠,由实验可以判断原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NaOH、Na2CO3。【获得结论】该瓶原来装的无色溶液的溶质是NaOH,并且已部分变质。
四、23.解:(1)19.7
(2)设滤液中NaCl的质量为x。
Na2CO3 + BaCl2===2NaCl + BaCO3↓
117 197
x 19.7 g
= x=11.7 g
滤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