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宋代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北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1159-前79年,南方人口由1600多万增加到2900多万,20年间增加了3/4。
(1)唐末五代衣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人们因地制宜,南方的大量荒地得到开发。
人们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泊边开垦出梯田、圩田等各种农田,南方的大量荒地得到开发。
(3)江南地区在土壤、气候和水利条件、作物品种等方面优于北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也高于北方
一、农业的发展
新授
太湖圩田 圩田,又叫做“围田”,两宋时期在江淮流域很常见,人们把邻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区用堤围起来,辟为农田,地上有闸,平时闭闸防水,汗时开闸灌溉,因而旱涝无忧。
江浙地区不但为北方提供大量的粮食,也提供了大量的蚕桑、茶叶。在有些地方,蚕桑经营甚至成为农民的主业,而茶叶也因商品化生产而产量大增。商人纷纷下乡收购各种经济作物,南宋范成大“鸡飞过篱犬吠窦,只有行商来买茶”的诗句就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南宋时,苏州、湖州成为主要的稻米产区,产量居全国首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粮仓。
全国粮仓
(1)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2、农业发展的表现
(2)南方农民还培育出很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3)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了大力推广。
(4)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5)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6)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宋代织机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南宋棉毯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3)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及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1,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2,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3,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材料一:诸州岁造运船,至道末三千三百三十七艘;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五《国用》
材料二:楼船者,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外施毡革御火,置炮车、檑石、铁汁。状如小垒,其长者步可以奔车驰马。
——《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水战》
材料三:“舟师(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五《国用》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货郎图》局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一: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菉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去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一)商业繁荣的表现
1、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数百万。
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3、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4、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二)、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纸币----交子的出现
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北
宋
纸
币
铜
板
拓
片
南
宋
纸
币
“会子”
铜
板
拓
片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多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农业上引进了新品种;
讨论
1.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 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
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 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
能力测试
C
B
耕地面积扩大
农作物品种交流、种植区域扩大
二、手工业的进步
丝织品
棉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一、农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农业技术提高
经济作物大量栽培:棉花种植的扩大
三、商业的繁荣
商业繁荣的表现
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纸币----交子的出现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