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比大小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能运用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难点:运用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9页内容和第10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意义以及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填一填。 30分米=( )米47厘米=( )分米 127厘米=( )米55角=( )元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面所学知识,继续学习与小数相关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图读题,理解题意:①要求王红和李娜谁跳得高,就是比较0.69和0.8的大小。②要求谁跳得最远,就是把郑强、李明、张华三名同学的跳远成绩进行比较,即把2.97、3.13、3.08这三个数按顺序排列。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谁跳得高”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比较0.69和0.8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这两名同学的成绩是整数还是小数?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这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并得出王红和李娜的跳远名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然后指派小组代表汇报不同的比较方法,集体订正。有的同学用的是单位换算的方法:0.69米是6分米9厘米,0.8米是8分米,因为8分米大于6分米9厘米,所以0.8>0.69;也有的同学用的是小数计数单位的方法:0.69是69个0.01,0.8是80个0.01,因为80个0.01大于69个0.01,所以0.8>0.69;还有些同学用的是画方格图的方法:由图可以知道0.8>0.69,所以李娜第一名,王红第二名。 2.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谁跳得最远……懂了吗?”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比较2.97、3.13和3.08的大小的方法。2.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谁跳得最远……懂了吗?”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比较2.97、3.13和3.08的大小的方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比较方法,然后指派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有的用线段示意图知识解决,也有的用数位知识解决。 不论是用第一种还是第二种方法都可以通过比较得出3.13>3.08>2.97,即李明跳得最远。 3.提问: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小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1)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时,位数越多,数越大。(2)整数部分都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时,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等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效率。
第6课时 买菜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同时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理解小数加、减法过程中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会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页内容和第12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图,提取数学信息。 提问: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求要付多少元就是把1.25和2.41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即1.25+2.41。估算1.25+2.41,可以把1.25和2.41分别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数,再计算。 1元<1.25元<2元2元<2.41元<3元 1元+2元=3元2元+3元=5元 故要付的钱比3元多一些,比5元少一些。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售货员……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看1.25+2.41的和是否等于3.66。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尝试多种方法,然后交流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教师讲解:方法一 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进行计算。让学生将教材对应方法部分的空填完整。方法二 借助画格子图的方法。让学生利用附页2中的格子图涂一涂,算一算,验证方法一计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方法三 列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涂好摆好的格子图,根据格子图列出竖式。(2)引导学生探究小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除了可以用加法检验售货员是否收对,还可以用减法计算进行判断,列式为3.66-1.2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交流汇报,然后指名同学上台板演用竖式计算3.66-1.25,集体订正并讨论竖式计算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笔算。教师板书: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用竖式……加减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集体讨论归纳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末位算起,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的教学情境以买菜情境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合作学习中发现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自主构建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探索欲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8课时 比身高(2)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4页“试一试”内容和第15页“练一练”的第3、6、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列竖式计算。 3.5+2.6= 7.1-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实际运用。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称体重”的内容。 (1)引导学生观图读题,提取数学信息,分析问题(1): 笑笑这次的体重比上次增加了3.62千克,求笑笑这次称体重是多少千克,就是求笑笑上次的体重加上3.62千克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9.5+3.62。 引导学生独立试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笔算过程,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观图读题,提取数学信息,分析问题(2): 淘气这次称体重是38千克,比上次重了2.65千克,那么淘气上次的体重就比38千克少2.65千克。要求淘气上次的体重,用减法计算,列式为38-2.65。 组织学生先尝试计算,分小组讨论各自的计算过程,然后集体订正并指名同学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引导学生观图读题,提取数学信息,分析问题(3): 求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0.5-8.79。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想一想……错在哪里”的内容,引导学生巩固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错误的地方,然后交流正确的计算方法,指名学生上台板演正确的计算过程。集体订正,师生共同归纳并整理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3题。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6题。 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7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情境、获取数学信息、分析问题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评价补充等活动,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第2课时 小数的意义(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将十进制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会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3.通过单位换算,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把低级单位的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难点:能利用小数的意义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页内容和第5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不同表示方法。 如图,把“1”平均分成( )份,1份就是,用小数表示为( )。如图表示的小数为( )。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二)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黑板有多长”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1)教师拿出米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发现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2)提问:36厘米是多少米? 组织学生借助米尺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订正。 1米=100厘米,1厘米是1米的,也可以写成0.01米,所以36厘米可以写成0.36米。 所以黑板长2.36米。 2.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鹌鹑蛋……多少千克”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1)组织学生观察鹌鹑蛋和鸵鸟蛋的质量,引导发现称量质量较小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质量较大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所以鹌鹑蛋的质量是12克,鸵鸟蛋的质量是1千克500克。 (2)提问:如何用千克作单位分别表示这两种蛋的质量?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因为1千克=1000克,1克=千克=0.001千克,所以12克=千克=0.012千克,即鹌鹑蛋的质量是0.012千克。 因为1千克=1000克,1克=千克=0.001千克,所以500克=千克=0.5千克,1千克+0.5千克=1.5千克,即鸵鸟蛋的质量是1.5千克。小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用低级单位前面的数除以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上节课的内容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在课堂中,创设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小数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4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抽象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内容,并能牢固地掌握和运用。 2.理解小数的性质,会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3.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后,小数的大小不变。难点: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对小数进行改写或化简。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7页“试一试”和第8页“练一练”的第3、4、6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数位顺序以及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 填一填。 33.333中,个位上的3表示( )个( ),十分位上的“3”表示( )个( ),千分位上的3表示( )个( )。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三)(2)。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试一试”“下面两个……一样吗”的内容。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商店的毛巾价格是否一样。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全班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教师指出:1元=10角=100分,因此5元=500分。又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1.00元=10.0角=100分,因此5.00元=500分。所以5元=5.00元,两个商店毛巾的价格一样。 (2)提问:观察5=5.00,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讨论,尝试回答。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试一试”“涂一涂……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独立将教材中的方格涂一涂,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提问:观察这两幅图,从图中你能得出0.6和0.60的大小关系吗?结合5=5.00,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名回答:0.6和0.60涂色部分大小一样,也就是说0.6=0.60。 师生共同发现并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结:(1)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虽然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比如,0.6和0.60的大小相同,但0.6的计数单位是0.1,0.6里面有6个0.1,而0.60的计数单位是0.01,0.60里面有60个0.01,因此0.6和0.60的意义不同。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6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小数的基本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堂中,结合生活购物情境等学生的直接经验,初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然后用涂色的方法感知0.6和0.60的大小,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知识抽象出小数的基本性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转化分数与小数。 难点:理解小数意义的探究过程。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页内容和第3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附页1和附页2的纸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认识和读写法。 每本笔记本3.5元,每支铅笔0.6元,每个文具盒10.5元。 3.5元是( )元( )角,0.6元是( )元( )角,10.5元是( )元( )角。 提问:0.6元里有多少个0.1元?0.6里又有多少个110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一)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利用……1.11米呢”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利用附页1,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11元表示的意义。 提问:1.11元为什么是1元1角1分呢?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组内分享想法。然后指派小组代表把组内的方法和结论与全班交流。 1元=10角,1角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1元;1元=100分,1分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0.01元,所以1元+0.1元+0.01元=1.11元,即1.11元是1元1角1分。 (2)组织学生利用附页1,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11米表示的意义。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1米=10分米→1分米是1米的,即0.1米。 1米=100厘米→1厘米是1米的,即0.01米。? 1.11米是1米1分米1厘米。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用数表示……涂色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借助米尺用线段示意图表示1.11米,教师指明也可以借助附页2中的网格图表示小数。 (1)引导学生探究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照样子涂一涂,交流展示,并说说涂出的网格图表示的小数是多少。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如教材图是把1个完整的正方形看作“1”,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所以也可以表示为0.1。其中的3份是,所以也可以表示为0.3。 (2)引导学生探究百分之几与两位小数的关系。 提问:如何用网格图表示0.01呢?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画法,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也可以表示为0.01。其中的23份是,所以也可以表示为0.23。 3.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想一想,填一填”和“找一找……交流”的内容,组织学生独立试做,交流讨论,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有关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情境,充分结合直观模型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使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第3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组成,并能说出小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2.借助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难点: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6页内容和第7、8页“练一练”的第1、2、5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计数器 2.学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单位换算的方法。 填一填。 72厘米=( )米 123厘米=( )米 2千克300克=( )千克 133克=( )千克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三)(1)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和“在计数器……填一填”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小数的数位。 (1)组织学生用准备好的计数器拨出22.222,交流展示,教师演示。 (2)提问:22.222中各个数位是什么?每一个2表示多少?完成教材填空。 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然后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认一认”和“小数的……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1)组织学生观察小数数位顺序表,并用方格纸照样子涂一涂,说说从中的发现。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指派小组代表说说发现,集体订正,教师归纳: ①这个数位顺序表中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一(个)、十、百、千、万、……;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也可以写成0.1,0.01,0.001,…;②小数的计数单位同整数一样,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满十进1”。如10个0.1元是1元,10个0.01元是0.1元。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5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借助操作计数器,发现计数器的特点,以此引导学生比较整数的数位顺序表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异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小数数位顺序表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7课时 比身高(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2.理解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时,可以添0再减的算理。 3.培养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可以添0再减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3页内容和第14、15页“练一练”的第1、2、4、5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列竖式计算。 3.45+1.44= 2.78-0.17=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时指名回答竖式计算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鹿妈妈……多少米”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读题提取数学信息,理解题意。求鹿妈妈高多少米,就是求2.4和1.7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4+1.7。 (2)引导学生探究2.4+1.7的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并思考与上节课小数的加法有何异同。学生交流反馈,师生共同订正并归纳,教师讲解:方法一 24个0.1加上17个0.1是41个0.1,也就是4.1。方法二 利用方格图(如教材图),可以看出0.4和0.7合起来是1.1,再加上2和1,也就是4.1。方法三 用竖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小黑高多少米”和“鹿爸爸……多少米”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求小黑高多少米,就是用小花的身高减去小黑比小花矮的米数,用减法计算列式为2.4-0.8。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讨论需要注意问题有哪些,交流反馈,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方法一 2.4是24个0.1,0.8是8个0.1,2.4减去0.8就是24个0.1减去8个0.1得16个0.1,也就是1.6。方法二 列竖式计算。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列式为6-2.4。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6减去2.4就是60个0.1减去24个0.1是36个0.1,是3.6。 提问:如何列竖式计算呢? 教师提示学生,列竖式时可以将6改写成6.0,再进行计算,指名板演,教师订正。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4题。 4.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一练”第5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关于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学前基础就比较好,学起来比较轻松,掌握得比较好。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学习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9课时 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能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6页内容和第17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列竖式计算。 3.56+8.12= 72-36.5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情境图及“估一估……总分高”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提问:估一估,谁的总分高?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指名汇报,集体订正。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5分,9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65分,9号选手的专业得分稍高一点,但5号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而9号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是0.40分,比5号选手少得多,所以5号选手的总分高。 2.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算一算……多少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 (1)提问:如何精确的求出高出多少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 可以先用9号选手的专业得分加综合素质得分求出其总分,再用5号选手的总分减去9号选手的总分即为所求。 (2)组织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法,汇报交流,集体订正。方法一 分步计算。方法二 列综合算式计算。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列综合算式时,因为要先算加法,所以应把8.65+0.40添上小括号。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小数同样适用。 3.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笑笑是……意思吗”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题中的三道算式,探究这三道算式的意义。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订正:8.65-8.55=0.10(分)表示9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比5号选手的高0.10分;0.88-0.40=0.48(分)表示5号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比9号选手的高0.48分;0.48-0.10=0.38(分)表示5号选手的总分比9号选手高0.38分。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