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街心广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3.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方法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难点: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8页内容和第39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0.79×10是把0.79扩大到原来的( )倍,也就是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所以0.79×10的积是( )。 (2)6.7÷100是把6.7缩小到原来的( ),也就是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所以6.7÷100的商是( )。 (3)长方形的面积=( )×( )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积随乘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及“先说一说……填一填”的内容,组织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教师巡视,了解完成情况。 (1)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可以很熟练地计算出街心广场面积:30×20=600(平方米),花坛面积:3×2=6(平方米),但当计算地砖面积时,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提示可以运用单位换算或者画图等方法解决。 (2)学生独立算一算,分组讨论,交流展示0.3×0.2的计算方法,集体订正。方法一 运用单位换算。 0.3米=3分米0.2米=2分米 3×2=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 0.3×0.2=0.06(平方米)方法二 画方格图。 长是0.3米,宽是0.2米,面积是6个小格,每个小格是0.01平方米,6个小格就是0.06平方米。 所以0.3×0.2=0.06(平方米) (3)引导学生观察街心广场、花坛和地砖的长、宽、面积,说说有什么发现。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结合上面……什么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三者的长、宽和面积,思考乘数与积之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多名学生汇报组内讨论结果,教师归纳:从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长度缩小到原来的,宽度也缩小到原来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小结:(1)在乘法中,若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m(m≠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n(n≠0)倍,则积就扩大到原来的m×n倍。(2)在乘法中,若一个乘数缩小到原来的(m≠0),另一个乘数缩小到原来的(n≠0),则积就缩小到原来的×。 3.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积的……想一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根据乘数与积之间的关系算一算,填一填,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发现规律: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把乘法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充分利用教材的主题图,指导学生根据情景图获取信息,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总结归纳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第4课时 包装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小数乘小数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2.使学生会利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能用小数乘法计算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数的方法。 难点: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0页内容和第41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积与乘数的关系以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第一道算式的积很快写出后面每道算式的积。 1.6×3=4.8 1.6×0.03=( ) 1.6×0.3=( ) 0.016×3=( ) 160×3=( ) 1.6×0.3=( )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情景图及“买包装纸……算一算”的内容,引导学生看图读题,分析题意。 (1)提问:如何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交流汇报:要求需要多少元就是求0.8个2.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6×0.8。 (2)引导学生探究2.6×0.8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2.6×0.8,学生独立完成,组织汇报,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方法一 估算。 2.6×0.8,0.8米不到1米,不会超过2.6元。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因为26×8=208,26是2.6扩大到原来的10倍得到的,8是0.8扩大到原来的10倍得到的,所以2.6×0.8的积应有两位小数,即208应有两位小数,即2.6×0.8=2.08。 提问:你能根据方法二列出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吗? 全班讨论,指名板演,教师订正。2.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买彩带……算一算”的内容,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问题。 要求买彩带需要多少元就是求2.4个0.8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4×0.85。 组织学生先估一估,再列竖式算一算,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回答并说说在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板书并讲解: 先按整数乘整数计算,再数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后面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末位是0,先点上小数点,再去掉末尾的0。 3.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尝试……进行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试算,交流展示,集体讨论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全班订正。 教师指出:小数乘小数,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先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得出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也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达到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的提高。
第6课时 手拉手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明确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 2.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会利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4页内容和第45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整数的运算定律以及小数加减法及乘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 (1)125×3+125×5 (2)3.6×2.5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第(1)题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小数混合运算相关知识。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及“淘气要……多少元”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得出3本练习本的总价=2.8×3,3个铅笔盒的总价=6.1×3,求一共要花多少元就是计算3本练习本和3个铅笔盒的价钱之和,将它们加起来即可。 (2)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分组交流各自算法,指派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方法一 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方法三 提问:通过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教师做补充: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如果只有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2.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笑笑要……多少元”的内容。 (1)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目并列式计算。 (2)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指多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方法一 方法二 (3)提问: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整数运算定律思考,指名回答:这里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使得第二种方法更简单。 教师做补充: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运用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在计算过程中,能简算的要简算。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45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并不是把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
第1课时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3页内容和第34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乘法的意义。 (1)算一算。 2.9+1.3= 7.9+2.1= 8.3-2.7= (2)填一填。 16×3表示( )。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它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的情境图和“买4块……想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图读题,提取数学信息并分析问题: 求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就是求4个0.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0.2×4。 (2)提问:如何计算?用你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自由解答,和同桌进行交流,教师指多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全班交流各自算法,集体订正,教师归纳:方法一 转化为加法。 0.2×4表示4个0.2相加。0.2+0.2+0.2+0.2=0.8(元)方法二 转化为整数乘法。 0.2元=2角 2×4=8(角)=0.8(元) 0.2×4=0.8(元)方法三 画方格图。2.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买3把……想法”的内容,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你能用乘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组织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分析题目:求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4元是多少,列式为0.4×3。 (3)引导学生探究0.4×3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算一算,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教师订正。方法一 用3个0.4相加,即0.4+0.4+0.4=1.2(元)方法二 因为0.4=4角,4×3=12(角)=1.2(元)方法三 借助方格纸涂一涂。 0.4是4个0.1,3个0.4就是12个0.1,即1.2,所以0.4×3=1.2(元)小结:(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既可以说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也可以说是求这个小数的几倍是多少。 (2)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可用加法计算,也可通过单位换算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还可以借助直观图得出结果。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9分钟) 1.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方法。
第5课时 蚕丝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百数,并能准确地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小数乘整百数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掌握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2页内容和第43页“练一练”的第1、3、4、5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 列竖式计算。 2.6×1.3= 3.5×0.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情境图及“一条春蚕……千米”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读题,获取数学信息,分析问题。 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1.25。 (2)让学生尝试计算,交流展示计算方法,全班讨论,集体订正。因为1.25是两位小数,1.2是一位小数,所以积是三位小数,从右向左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同时积的末尾的“0”要去掉。注意先确定积是三位小数,再去掉末尾的两个“0”。 (3)提问:我们发现有的同学计算出的结果不是1.5,而是1.05,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提示学生不可将1.2和1.25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分别相乘后再求和。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中的面积图,帮助学生理解。 2.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织一条……多少克”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小数乘整百数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要求质量约是多少,就是求300个0.35是多少,列式为0.35×300。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小数乘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交流汇报。 3.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算一算……发现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先独立计算,将教材填空部分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比一比,所算出的积与乘数相比是更大还是更小,或者没有变化。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指出:小数乘法中,如果两个乘数都比1大,积比每个乘数都大;如果有一个乘数为1,积等于另一个乘数;如果有一个乘数比1小,积比另一个乘数小。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3题。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4题。 4.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5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时,通过介绍春蚕和秋蚕的相关知识,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在生活中具体化、形象化,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小数乘法中的新问题,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指导,紧紧抓住积的小数点位置这一重点进行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模式。
第2课时 小数点搬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3.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能运用小数点的位置变化直接写出积或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5页内容、第36页“试一试”内容和第36~37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3分钟) 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并会计算小数的乘法,大家知道小数点移动对于小数的影响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点搬家。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的情境图和“小数点……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变化的规律。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情境图,然后交流汇报:在蚂蚁快餐厅,快餐的价钱不停地上涨,顾客越来越少。 (2)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提问:这三个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组内想法:标价中的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了两次,由0.01元改成0.10元又改为1.00元。0.01元=1分,0.10元=1角,1.00元=1元,1元=10角=100分。即0.10元是0.01元的10倍,1.00元是0.01元的100倍。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2.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小数点……填一填”,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提问:观察由1.00元变成0.10元,再变成0.01元,你能发现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吗?小数的大小呢?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完成教材填空,指名说一说。小结: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它的,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是它的。 3.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请你再……么变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自学该部分内容。 组织学生看题,分小组在组内相互说一说小数点如何移动,小数的大小又是如何变化的。 指名小组代表说一说组内讨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4.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试一试”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应用。 (1)引导学生看图读题,分析问题:求0.01的10倍、100倍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计算为0.01×10=0.1,0.01×100=1。 提问:小数的大小变化后,小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组织汇报。 (2)引导学生看图读题,分析问题:求1的、各是多少,就是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即把它除以10、100,列式计算为1÷10=0.1、1÷100=0.01。 提问:小数的大小变化后,小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组织汇报。 小结:(1)把一个小数(0除外)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就是把这个小数分别乘10,100,…,也就是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2)把一个小数(0除外)缩小到它的,,…,就是把这个小数分别除以10,100,…,也就是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