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2.2.2去括号、添括号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数学七年级 教材版本:
一、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1 知道、理解或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 1.2 领会初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掌握初中的基本数学方法。 1.3 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计算、画(作)图、推理
二、教材地位作用
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 沪科版数学实验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注重渗透数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学习数学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基本理念。教学素材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 转变教学方式,渗透新课改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进学生"改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动的"。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注意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和总结,使之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因此各章内容展开时一定要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教材内容丰富,是教师的好帮手 与新课标沪科版数学实验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也比一般的教学参考书有较大改进。新增加的"课程资源"对教师教学简明实用,典型教学案例设计均由一线教师编写,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另外,每章配备的评价测试卷也得到教师认可,是一份珍贵的教学资料。
三、学情调查分析
自主学习: 1.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100t+120(t-0.5)=100t+ = 100t-120(t-0.5)=100t =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 ③ -120(t-0.5)= 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归纳去括号的法则: 法则1: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法则2: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把去括号法则倒过来我们可以得到添括号法则 所添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内的各项都不变号 所添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内的各项都要变号
四、教学目标确定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熟记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2.会远用去括号、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运算 重点:去括号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五、教学流程设计
清楚学习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合作探究 课堂达标检测 课后总结反思
六、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 (2)(5a-3b)-3(a2-2b);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例3计算 例4计算 例5____________ 例6计算 例7 .小红和小兰房间窗户的装饰物如图3所示,它们分别由两个四分之一圆和四个半圆组成(半径相同).问谁的房间的光线好,请说明理由. (
图3
)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要点归纳】: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达标检测 1.下列各式化简正确的是( )。 A.a-(2a-b+c)=-a-b+c B.(a+b)-(-b+c)=a+2b+c C.3a-[5b-(2c-a)]=2a-5b+2c D.a-(b+c)-d=a-b+c-d 2.下面去括号错误的是( ). A.a2-(a-b+c)=a2-a+b-c B.5+a-2(3a-5)=5+a-6a+5 C.3a-(3a2 - 2a)=3a-a2+a D.a3-[(a2-(-b))=a3-a2-b 3.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 (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4.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项: (1)( ); (2)+( ); (3)( );
七、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的是“5+1”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