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3单元 分数乘法(7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3单元 分数乘法(7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0 15:05:17

文档简介

第6课时 分数乘法(三)(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究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积的大小变化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积的大小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9页“试一试”内容和第30页“练一练”的第4、5、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提问: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集体讨论并汇报。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乘法(三)(2)——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积的大小变化规律。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试一试”“乐乐认……的想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整数与分数相乘,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尝试计算,然后比较大小,组内交流汇报: 不同意。师生共同归纳: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积不一定小于这个数。 2.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试一试”“算一算……了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分数乘一个数,积与这个分数的大小关系。 学生尝试计算这些算式,小组讨论并比较大小,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式子,发现规律:所求结果都是与一个数(有的小于1,有的大于1,有的等于1)的积。发现一个分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分数;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分数;乘1,积等于这个分数。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9分钟) 1.完成教材第30页“练一练”第4题。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一练”第5题。 3.完成教材第30页“练一练”第7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探究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积的大小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计算,求出算式的结果,主动观察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2课时 分数乘法(一)(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掌握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感受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难点:正确运用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3页“试一试”内容和第24页“练一练”的第4、5、6、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约分的方法及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分数乘法(一)(2)——分数乘整数的简便乘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你能看懂……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 学生独立思考,对比两种计算方法,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回答计算过程,教师讲解: 由计算过程可知,笑笑先按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再将结果化成最简分数;淘气则先将能约分的分子和分母进行约分,再进行乘法计算,最后的计算结果也是最简分数。 教师指出:通过比较发现,淘气的计算方法计算量更小,比较简便。 小结: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可先把能约分的整数和分数的分母进行约分,再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计算……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1)引导学生先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提问:观察以上每个题目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两个乘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积也相应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小结:整数乘法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样适用于分数乘法。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4题。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5题。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6题。 4.完成教材第24页“练一练”第7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需要约分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会先将整数和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再进行乘法运算比较简便。随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7课时 倒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培养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1页内容和第32页“练一练”的第1、2、4、5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将整数化成分母为1的假分数,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算一算……什么发现”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倒数的意义。 (1)学生尝试计算,指名回答:(2)组内交流讨论,集体汇报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①这些算式中,两个乘数的乘积都是1。②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教师指出: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倒数,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如:和2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 小结: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可以借……说一说”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并发现:如果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别作为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是1。 3.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下面四……填一填”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四个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已知其中的长(或宽),求对应的宽(或长)是多少,就是求已知数的倒数是多少。 (2)引导学生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提示学生可以先将各数化为分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教师订正:4.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0有倒……的想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0是否有倒数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各自的解决方法,指名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1)根据倒数的意义可知,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不可能等于1。 (2)根据求倒数的方法,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求0的倒数, 引导学生得出:0没有倒数。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4题。 4.完成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5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再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总结求倒数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4课时 分数乘法(二)(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法。 难点:理解整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在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6页“试一试”内容和第27页“练一练”的第4、5、6、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及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一本书,小明看了40页,小华看的页数是小明的,小华看了()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乘法(二)(2)——“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和“男生……怎样理解”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整数乘分数的简单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教师归纳讲解: 女生植树20棵,男生比女生多植树,即把女生植树的棵数分成4份,男生比女生多这样的1份,如下图所示: 求20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0×。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为:2.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你能……例子吗”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整数乘分数的简单应用。 (1)教师鼓励学生再说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解题思路。 (2)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教师订正。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展示题目及解答过程。 ①小丽收集了35张邮票,彭彭收集的邮票比小丽的多,彭彭收集的邮票比小丽的多多少张? ②画图理解题目,所画图如图所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肯定和表扬。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4题。 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5题。 3.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6题。 4.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7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画示意图理解题意,自主列式计算,合作探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法,并尝试让学生自己举例进一步巩固此类应用题的解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学习的思想,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积累自学经验。


第5课时 分数乘法(三)(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究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8页内容和第29~30页“练一练”的第1、2、3、6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读一读……几分之几”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学生尝试解答,组内交流讨论解题方法,指名回答。教师订正,然后结合教材图讲解: 第一次剪去纸条的,则剩余部分也是纸条的,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即整张纸条的)的,则此时剩下的是的,即×=;第三次再剪去剩余部分(即整张纸条的14)的,则此时剩余部分占这张纸条的14的,即×=。 小结:分数乘分数,表示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算一算”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表示的是多少。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折一折,涂一涂,交流展示,教师讲解说明:把长方形的纸看作单位“1”。竖着对折2次,用斜线涂出它的,横着对折2次,涂出斜线部分的,也就是占整张纸的。 教师板书: 3.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折一折……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汇报,指名板演,展示解题过程,教师订正: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30页“练一练”第6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教学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深化了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感知“数形结合”,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分数乘法(一)(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2页内容和第23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填一填。 (1)要求3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可列乘法算式是( )。全班一起回答。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乘法(一)(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1个……几分之几”和“2个……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方法一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画图法。方法二用加法计算。方法三用乘法计算。 (2)提问:2个37的和是多少? 学生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汇报解题方法,教师归纳并展示: 方法一根据分数的意义计算。 2个一共有6个,所以2个的和是。 方法二可根据乘法的意义列乘法算式。2.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算一算……如何计算”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汇报计算方法,教师展示: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训练学生思维,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3课时 分数乘法(二)(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会解决与分数乘法有关的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够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法,巩固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在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5页内容和第26~27页“练一练”的第1、2、3、8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乘法(二)(1)——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应用。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和“8的……算一算”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法。 (1)提问: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奇思吃了6块饼干,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即6的,要求6的是多少,列式为6×。 ②引导学生探究6×的解题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示借助示意图来分析解题方法。指名回答,教师归纳讲解: 方法一把6块饼干看作单位“1”,如图所示: 方法二把每块饼干都看作单位“1”,如图所示: (2)提问: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怎样列式? ①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求6的是多少,可以列式为6×。 ②引导学生探究6×的解题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借助示意图分析解题方法,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展示: 方法一把6块饼干看作单位“1”,如图所示: 方法二把每块饼干看作单位“1”,如图所示:(3)提问:8的是多少?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画出图形并计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9分钟)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8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通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列式计算、交流。启发学生应用转化思想把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旧知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