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2 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20 14:5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糖到哪里去了宋秀娟2019-05-14 0857配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白糖、食盐等。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3、能对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4、认识到溶解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举例说明(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白糖、食盐等。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糖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竹筷、清水、药匙、糖、食盐、味精、洗衣粉、感冒颗粒、高锰酸钾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烧杯、竹筷、清水、药匙、食盐、糖。
学生准备: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早就听说咱们班同学特别爱读书,是不是也爱听故事呢?老师听了一个故事,可是产生了一个疑惑,同学们能仔细听故事帮我解答一下吗?
(教师播放视频《运盐的驴子》)
2、大胆猜测,形成问题
为什么小驴的背上变轻了?(学生猜测)
如果小驴驮的是糖会发生什么呢?(也会变轻)糖到哪里去了?(师板书:糖到哪里去了)
(二)探究与发现
1、微课指导,掌握方法
(1)盐或糖到底去哪里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出示实验视频,演示实验步骤)
(2)教师出示实验方法与步骤。
教师布置每小组中每个同学的任务:一号负责放糖,二号负责搅拌,三号负责填写实验记录单,四号负责保管实验仪器。
2、实验探究,分析现象
(1)提示学生:物品轻拿轻放,交流低声细语,不明物体不要用口尝。
(2)学生小组进行试验。教师走到学生当中去,指导实验操作。
(3)小组展示:展示两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单,并请相应小组说一说,做实验时发生了什么现象。
(4)得出结论:像糖、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
(5)教师:怎样把我们手里的红糖快速溶解??
(6)教师:孩子感冒生病了,医生开了药片,可孩子怎么也不 肯吃,谁来帮助我?(把它溶解在水中)怎样溶解更快呢?(将药片研碎,用热水溶解,用筷子搅拌,……)
(三)应用与拓展
1、回归生活,举例应用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溶解现象,你们都知道哪些呢?(让学生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怎么发现的。奖励神秘小糖果)
2、拓展知识,课堂延伸
介绍一种有益的溶解:“老师今天也请来了一位“客人”——小苏打。”
你们知道吗?小苏打发生溶解后有许多妙用:小苏打是一种绿色清洁剂,把它溶解在水里,既能清洁污渍,又不会伤到手。同学们回家可以把小苏打介绍给你们的妈妈,相信小苏打一定会成为你们家的厨房好帮手。
同学们手中获得的神秘小糖果也有一个名字,它叫维生素C泡腾片,溶解在水中会变成一杯酸酸甜甜的果汁,回家可以试试哦……
介绍有害的溶解:但是有些物质溶解在水中就会造成水质的污染(出示水被污染的照片),从而影响我们饮用水的安全。
学生汇报生活中怎样做才能防止水污染。
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保护好水源,不在水中投放污染物。
3、承上启下,解释设疑
我们再回到开始时的故事中去:
(1)你知道小驴驮盐过河时为什么背上变轻了吗?
(2)引出下节课题:有了这次经验,那头小驴总是想再次寻找机会,好让自己再轻松轻松。又有一天,驴子驮着一袋棉花过河。那头驴心想:这次的东西一点也不重,如果过河时我再跌倒一次,那身上就一点重量也没有了。来到小河边,那头驴迫不及待地朝河里奔过去。刚到河的中间,它立即倒了下去。它心里想,等我站起来时就会一身轻松了。过了一会,驴觉得背上的东西肯定都没了,便想站起身来。但无论怎样努力,它也站不起来了。
为什么小驴驮着棉花过河时背上没有变轻反而变重了?这个作为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问题。
谢谢同学们这节课的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