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1单元 认识图形(二)(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1单元 认识图形(二)(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0 15:07:44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2.让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3.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难点: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页例1、第3页“做一做”和第5页“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立体图形实物若干、白纸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平平的面;圆柱上下一样( ),两端( )的、( )的;球是( )的,可以随意(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图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把这些图形的一个面画在纸上,就得到了平面图形。2.引导学生用立体图形的面画出平面图形。学生分组沿着立体图形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画完后把它们剪下来,并展示:(1)用长方体的面画图形。(2)用正方体的面画图形。 (3)用三棱柱的上、下面画图形。(4)用圆柱的底面画图形。(5)用斜三棱柱的侧面画图形。3.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问: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有什么特征?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长方形:长长方方的,有四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的,相对的边相等。正方形:四四方方的,有四条边,每条边都是直的,且长度相等。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都是直的,相对的边相等,整个图形看起来像是斜的。三角形:由三条直直的线围成。圆:由一条光滑的曲线围成的,圆圆的。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2.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3.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1题。4.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2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第2课时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进行拼组,体会图形的变换。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3.在学习活动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拼一拼的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难点:通过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页例2、第3页“做一做”和第5~6页“练习一”的第3、4、5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装有多种多个平面图形的学具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填一填。( )形 ( )形 ( )形 ( )形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生活中有很多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引导学生用相同的图形拼组。1.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图形拼一拼。(1)提问: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你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指名回答: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还可以……展示学生拼出的图形:…(2)提问: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你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指名回答: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还可以……展示学生拼出的图形:…(3)提问:用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可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指名回答,并展示图形:用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如:。(4)提问:用两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你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指名回答,并展示图形:用两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如: , 。2.引导学生用多个同样的图形拼一拼。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组内说一说,并展示图形:(1)用4个“ ”可以拼成三角形,如:。(2)用6个“ ”可以拼成正六边形,如:。(3)用4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如: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3题。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4.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拼一拼、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兴趣,为以后几何图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第3课时 七巧板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2.让学生会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案,加深对“七巧板”的认识和了解。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合作交流意识,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平面图形。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页例3、“做一做”和第7页“练习一”的第6、7、8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2.学具准备:七巧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用相同的图形拼组。是由2个( )形拼成的1个正方形。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七巧板拼图案。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3,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图。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用七巧板的任意几个图形拼三角形,找出不同的拼法。2.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教师指出:如图,七巧板是由1个平行四边形(3号)、1个正方形(5号)和5个三角形(其中1号和2号是一对大的三角形,4号和6号是一对小的三角形)组成的。3.引导学生用七巧板拼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用七巧板拼一拼,组内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并展示图形:(1)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三角形。 (2)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三角形。 (3)用七巧板中的四块拼三角形。 (4)用七巧板中的五块拼三角形。 (5)用七巧板中的七块拼三角形。 小结:一套七巧板由3种图形组成,其中有1个正方形,5个三角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它可以拼出许多图形。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6题。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认识七巧板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探索,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相互欣赏,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