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糖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糖到哪里去了”是冀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水和空气》第2课
“糖到哪里去了”一课,教材一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情境与问题:糖去哪了呢?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部分探究与发现: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设计是让“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1、糖在水中的溶解,主要是让学生先直观、形象地观察并用语言描述:糖是怎么“均匀分散”到水中去的,然后再类比推想其它物质也是这样“均匀分散”到水中去的。
2、把食盐放入水中试一试,观察、分析、判断“能否溶解”。——这是“溶解”概念的应用,以加深概念的理解。
第三部分应用与拓展: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溶解现象?是建立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把课堂中的探究拓展到生活中。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见多识广,根据生活经验应该知道:糖“化”到水中去了;像糖之类的物质是可以“化”在水中的,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扎实,而实践动手能力却相对不足。本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性强,直观性强,实际操作体验效果好。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够举例说明一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如食盐和白糖。??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或工具观察物质溶解现象。??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糖、食盐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3、能简述探究过程和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能如实讲述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能够举例说明一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能如实讲述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什么是溶解。
教学准备:烧杯、清水、玻璃棒、红糖、食盐、小勺、纸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故事《小毛驴驮糖过河》,学生静听思考:故事里面包含什么科学现象?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糖到哪里去了”并板书课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如果把糖放入清水中结果会怎样?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猜一猜,讨论后把猜想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中。??
汇报交流,奖励笑脸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进行大胆猜测。为下面的探究做好准备。】
2、合作交流,实验验证。???
要想知道大家的猜想对不对?通过实验来验证。??
教师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是怎样做得,为后面小组实验做准备。
老师提问:实验分几个步骤?第二步要注意什么?生进行回答。老师把实验操作的步骤进行板书。???
在动手实验前,教师再课件出示实验前的温馨提示。??
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验。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把糖放入清水后的科学现象。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很直观形象的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和水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3、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盐在水中的变化和水的现象。
先引导孩子进行猜想,以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并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孩子们根据先前糖的实验操作经验,进行盐放入水中的探究活动,自主体验亲自动手探究的乐趣,并对实验操作加以巩固。】
4、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教师对孩子回答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学以致用,体会到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四、释疑解惑,共同设计。
师提问:你还想把哪些物质放入水中看看能不能溶解呀?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探究兴趣,鼓励孩子在课后,可以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五、教师总结,达标练习???
1、通过实验探究,相信大家收获很多。我们知道了糖和盐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恰恰相反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2、课件出示
板书:
2.糖到哪里去了
放糖---搅拌---观察结果
溶解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是以“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以我校“523”师友互助模式为指引,渗透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始终以学生实验为主线,通过“想—看—做—说—做”的这些活动得出教学结论。让学生在体验中、愉悦中获得新知。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学生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
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实验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糖粒,和食盐颗粒变得很小很小,一点一点、慢慢地分散在水中。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就需要老师脑筋想办法。我让孩子们认真观察完全溶解的红糖溶液,发现几个杯中的溶液颜色是一样的,是一样的应该怎么表述出来?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了,这样就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建立了溶解的概念。
这节课上过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研究物质的可溶性实验时,教师提供的物质数量没能综合考虑烧杯里的水的多少、上课时的气温,应该给学生讲清有的物质需加热熔解,这样才能更好的研究物质的可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