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8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第8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5-20 16:38:54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会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学习平均数,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难点: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7页内容和第8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一次数学测试中,5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85分、91分、95分、87分、92分,那么这5名同学的平均分是( )分。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根据有……免费乘车”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意义。(1)提问:想一想,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教师补充: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2m,这个1.2m是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然后通过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也可能是大多数6岁儿童的人均身高。(2)引导学生分析免票线是1.2m的合理性。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即1.193m;6岁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即1.187m。这些平均值都接近1.2m,因此1.2m这个数据具有代表性,很合理。即免费乘车规定儿童身高不足1.2m的规定是合理的。2.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下表是……统计表”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1)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然后排出名次,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回答: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0(分),所以选手1是第一名,选手2是第二名,选手3是第三名。(2)提问: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或太低,会影响选手的平均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就更公平,更具有代表性了。(3)学生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出选手的最终成绩,组内交流讨论,指名回答:选手1:(98+94+96)÷3=96(分);选手2:(97+99+95)÷3=97(分);选手3:(90+87+90)÷3=89(分),所以选手2是第一名,选手1是第二名,选手3是第三名。3.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说一说……的认识”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2)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真的很灵敏。……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1分钟)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及灵敏的特点。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2)
教学目标 1.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2.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数据作出分析和判断。难点: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5页“试一试”内容和第86页“练一练”的第2、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下图是2012~2018年甲、乙超市大米营业额统计图: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2)——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试一试”“完成两市……统计图”的内容,引导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1)提问:我们已经会读复式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己绘制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表和未完成的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可以在一幅统计图上同时反映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便于比较。(2)提问:怎样在统计图中区分甲市和乙市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与虚线进行区分。(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甲市”“乙市”)并指出这叫作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3)提问:如何绘制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边讲解边画复式折线统计图,并总结画统计图的步骤: ①先确定横、纵轴所表示的数量,再标明图例,即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或实线与虚线对甲、乙两城市加以区分。②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先描点,再连线。③标题应该为“2012年甲、乙两城市上半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④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对应的数量。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教师巡视指导。2.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试一试”“回答下面的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绘制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1)两市月平均气温最大相差5℃。2、5月份两城市平均气温相同,有两个月乙市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两个月乙市平均气温低于甲市。(2)甲市平均气温在1至4月份呈上升趋势,在4至6月份呈下降趋势。乙市平均气温在1至3月份呈下降趋势,在3至6月份呈上升趋势。(3)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变化趋势不同。甲市的气温是先升后降,乙市的气温是先降后升。只要回答合理,教师就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小结: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一定要用图例把两组数据区分开;表示数量的单位长度要相等;数据间的间隔也要相等。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86页“练一练”第2题。2.完成教材第86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2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的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第1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相应的数据。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3.在统计过程中,体验统计知识的作用,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难点:能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并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2页内容和第83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下面是小军本学期期中三门功课的成绩统计图。 (1)统计图的每格代表( )分。(2)小军的( )成绩最好;( )成绩最差。(3)英语比数学低( )分。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与同伴……验证呢”和“下面是……投球情况”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格子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1)提问:我们一起来看一名同学的投球图,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①与球的类型有关系。②可能单手投球远些。……(2)追问:如何验证呢?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示:可以用同一种类型的球进行实验,然后再收集并整理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投球情况统计表。(3)提问:你能用一个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吗?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可以用两个不同颜色的色条分别代表单手投球的距离和双手投球的距离。2.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说一说……得到的”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讨论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归纳总结:(1)先确定横轴表示的量为投球者,纵轴表示的量为投球距离,再在横轴上确定宽度和间隔,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然后画出直条并涂色(或加底纹),标上图例。(2)由表中数据可知,投球距离在9m到13m之间,所以可以把8.5m作为基础,用2小格宽的长度来代表,把这一段线段记为折线,其他小格用1小格宽的长度代表0.5m。3.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从统计图……一致吗”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7个投球者中,双手投球距离最远的是4号,双手投球距离最近的是5号,在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的距离远一些。……对于回答合理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1.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2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选取“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作为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发地探究新知。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1)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3.感受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统计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难点:能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4页内容和第85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下面是某小学某年6个年级植树情况统计图:某小学某年6个年级植树情况统计图(1)( )年级植树最少,是( )棵。(2)( )两个年级相差最多,差( )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上面的……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红色的折线表示的是漠河的气温变化情况,蓝色的折线表示的是曾母暗沙的气温变化情况。把它们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并将其合并在一张统计图里,就叫作复式折线统计图。(2)横轴表示日期,纵轴表示气温,这样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两个地方的气温差异。2.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看图回……的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回答:(1)4月9日的最高气温温差最大,相差29℃。(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4月10日。(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相差很小,漠河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多达8℃。(4)从总体上看,这几天两地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比较平稳,漠河的最高气温温差较大。3.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下面是……哪些信息”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生独立思考,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回答:(1)10月1日最高气温27℃,是最高气温最高的一天,最高气温最低是24℃,温差不大。(2)10月2日是最低气温最高的一天,达到16℃,10月6日最低气温最低,是10℃。(3)10月2日全天温差最小,10月3日和10月6日全天温差最大。……对于回答合理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1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2.布置作业。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及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