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4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5-20 16: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8页第4课《认识空气》。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认识空气》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水和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找到空气,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并能正确归纳出空气的颜色、气味、形状等特征。第一部分,通过图片创设情境,提出本课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设计了“找空气”和“观察空气”
两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比较水和空气,加深对两种物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学生分析】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直接观察,因此,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是相对较少的,这为本课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本课与“认识水”一课的探究过程类似,学生在第一课已经学习了用感官对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为本课探究 空气的性质提供了方法支持,并且水与空气的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便于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说出空气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空气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科学探究
1、能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的特征。
4、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空气的特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找空气和观察空气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描述空气的特征。
3、能从多个角度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
4、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交流分享,能按教师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难点:理解空气没有固定形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塑料袋、小扇子、吸管、粉笔、干土块、水槽。
教师: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塑料袋、小扇子、吸管、粉笔、干土块、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地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水,了解了水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水很宝贵,万物生存都离不开它。同样,还有一种东西也是万物生存都无法离开的,那是什么呢?答案藏在谜语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万物生存离不了。”它是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空气)对。它就是空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空气。(板书课题:认识空气)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提示新课。在旧知识里带出新课的线索,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索新知。为后面比较空气和水做铺垫。】
二、情境与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猜一猜,篮球和塑料袋为什么都是鼓鼓的?(学生回答)
师:篮球、塑料袋里面是空气吗?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带着问题:1、哪里有空气?2、空气的特征是什么?开始今天地探究与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回答问题,产生质疑,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三、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找空气
1、(师)介绍实验材料:透明的杯子、透明的塑料袋、小扇子、吸管、粉笔、干土块、水槽。
2、制定计划:找空气之前,需要制定计划(1)用什么材料怎样找空气?(2)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根据《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给出的“找空气”的记录表格地提示(出示“找空气”的记录表),师进行讲解示范。和学生共同提出注意事项。比如:注意安全、保持桌面整洁,使用塑料袋、小扇子一定要爱护,动作要轻,避免弄坏而不能使用。吸管不要扎伤自己或别人。
3、学生实验并处理信息:学生按照“找空气”的记录表格完成实验,每完成一个活动就在方框内画“√”。教师巡回指导。
4、表达交流:做一做并说一说“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在哪里找到空气的?”进行全班交流。
5、知识拓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找到空气呢?
(1)学生用粉笔、干土块进行实物操作,边操作边观察交流。
(2)学生围绕“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在哪里找到空气的?”进行全班交流。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
6、得出结论:通过找空气,我们发现空气就像小精灵,它能藏在嘴巴里、教室里、口袋里、粉笔里、土块里,我们周围的物体中有空气。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图片出示实验结论)
7、知识拓展:在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空气,人们叫它大气层(地球的外衣)。正因为地球有了美丽的外衣大气层,所以空气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借助其他媒介找空气,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空气的存在。】
活动(二)、观察空气
1、师:空气找到了,我们来观察空气。我们按照书中的提示用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空气。
(1、)我们用眼睛看一看空气的颜色。
师提问:你有没有看到空气的颜色?(生答:没有看到空气的颜色。)这是为什么?(生答:因为空气没有颜色。)
师提问:你还知道什么也没有颜色?(生答:水也没有颜色。)
师小结:对。空气没有颜色,水也没有颜色。
(2、)我们用鼻子闻一闻空气的气味。
师:我请同学帮忙闻一闻。
师提问:你闻到了什么气味?(生答:没有闻到气味)
师提问:大家为什么都没有闻到气味,这是为什么?(生答:因为空气没有气味。)
师提问:你还知道什么也没有气味?(生答:水也没有气味。)?
师小结:对。空气没有气味,水也没有气味。?
(3、)我们用手捏一捏,观察空气的形状。?
师提问:我用手捏一捏,空气被挤压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是为什么?(生答:因为空气没有固定形状。)?
师提问:你还知道什么也没有固定形状?(生答:水也没有固定形状。)?
师小结:对。空气没有固定形状。水也没有固定形状。?
2、学生活动,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用“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
3、用连线的方法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观察空气”一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用什么感觉器官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征?”?
4、组织学生到展示板前展示观察记录结果,并说一说“用什么感觉器官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征?”?
5、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感官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得出结论。】?
四、应用与拓展?
活动(一)、比较空气和水?
师: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特征,前面的学习中也了解了水。我们来比较空气和水,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出示提示)。
1、我们来看书中的提示,水没有颜色,空气没有颜色,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颜色,还可以比较它们的气味,引导学生完成填空。?
2、提问:“我们比较了空气和水的颜色、气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空气和水?”让学生仿照“颜色、气味”的填写方法,完成后面的比较内容。?
3、提问:空气和水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小结:?
归纳总结:通过比较空气和水,我们发现空气和水的相同点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不同点是: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加深了我们对空气和水的认识。如果同学们还能发现它们的其它相同点与不同点,我们课下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水、空气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活动(二)、环保教育?
(1)师:水很宝贵,万物生存都离不开它。空气也很宝贵,万物生存也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的空气却遭到严重污染,原因很多,我们一起来看图片(图片展示空气污染现象)。严重的空气污染威胁到了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首次认定大气污染致癌。严重的大气污染会使天空降下有毒有害的酸雨,使动植物大量死亡。(图片展示)。?
(2)质疑:面对空气污染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全班交流展示)
(3)(师)补充:只要多植树、多种花、种草,保护大自然,保护空气,空气就会更清新。(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保护空气,有环保意识。】?
五、课堂回顾总结:?
(一、)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师)适时板书?
1、在找空气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3、通过比较空气和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4、学习中你懂得了什么??
(二、)师小结:?
通过活动探究,我们发现:空气无处不在。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我们了解了空气和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懂得了人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空气,爱护环境。?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好学习过的内容,对学习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归纳作用。】?
六、作业:?
关于空气,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