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说出空气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空气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科学探究
1、能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2、能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的特征。
4、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
1、能对找空气和观察空气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描述空气的特征。
3、能从多个角度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
4、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交流分享,能按教师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内容:
本课是“水和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找到空气,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并能正确归纳出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教师手里拿一个空的塑料袋,让学生们看清塑料袋是瘪的,告诉学生老师要变一个魔术,然后把塑料袋里装满空气,让塑料袋变鼓。问学生塑料袋为什么会变鼓?塑料袋里有什么?学生应该能够回答出塑料袋里有空气。然后再拿一个篮球,问学生:篮球鼓鼓的,里面有什么?学生应该能回答出里面有空气。趁机导入课题:认识空气。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找空气
1、制定计划:实验前,老师告诉学生: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发到同学 们手里后,同学们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通过讨论得出首先要保持安静;第二全组同学要互相商量,积极动脑筋,看看利用手中的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第三如果实验中用到水,要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
2、学生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也可 以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找空气。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单独指导,给予必要的帮助。
3、表达交流:可以围绕“你用的是什么材料?怎么找到空气的?”等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 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汇报时可以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要鼓励学生如实描述,提醒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并补充。对于一些大胆、新奇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给予表扬。
4、得出结论:教师提问:谁能总结一下,空气都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就像是无处 不在的小精灵,它能藏在土里、粉笔里、教室里,能从我们的身体里溜出来,钻进去,它就在我们周围。
活动2:观察空气
1、可以先让学生按书中提示的“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的方法进行观察,并用 连线的方法记录在分发到学生手中的记录纸上。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感觉器官?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征?”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内达成初步的共识。
2、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除教材提到的空气的基本特征外,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还会发现空气的一些其他特征,如:会流动、是透明的、没有味道等,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3、引导学生总结:教师可以问:谁能说一说空气的特征呢?引导学生得出:空气是一 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
三、应用与拓展
1、比较空气和水时,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提示, 仿照“颜色”一项的填写方法把“气味”这项填写完整。提问“空气和水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后面的比较内容。如果两个椭圆不够用,可以在后面补充椭圆。
2、学生能想到什么程度、交流到什么程度不做统一规定,视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附:
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会流动。
水和空气的不同点: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水看得见,空气看不见;水可以摸得到,空气摸不到。
板书
4认识空气
1、找空气
2、观察空气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